近年,坊間出版了很多教人「活得好」的書籍,甚麼「50個快樂方法」、「順境逆境自強25式」、「教你活出美好人生」等類似主題的書籍。書面上通通都印有「暢銷數萬本」的標籤,今日的現代人似乎真的需要這些書,需要的程度遠超過我們想像。今日我們身處繁華、節奏急速的香港,香港人真正想要的是甚麼?是書本上提供的教導與方法?從報章新聞、各大傳媒所見,現代人似乎活得不甚快樂,到底人如何能擁有快樂呢?今次「香港話劇團」與賴聲川老師合作的《水中之書》似乎為現代人帶來一點啟示,這部劇並不是答案的全部,卻成為一個引子,讓進場的觀眾思考「真正的快樂」到底是甚麼。要理解快樂,似乎有必要知道其解釋。「快樂」字義上解釋為幸福的;滿足的;可喜的,但似乎每個人對快樂的理解都不相同。戲中兩個主要角色Jason(王維飾)和Vivienne(韋羅沙飾),Jason是一個剛失業的投資銀行副總裁和Vivienne則為快樂學教師。Jason面對被公司裁員,他個人的人生大計被一次金融海嘯徹底破壞,加上他與女友Vivienne的感情開始出現衝擊。在以上重重的困惑、疑慮底下,他其實不快樂。最諷刺的是Vivienne竟是一位「快樂學」教師,事實上她也發現到身邊的人雖然活在物質充裕的社會,但人其實不快樂,包括她自己。這不就是反映了香港人今日的情況嗎?我們或者真的不快樂,但賴老師提供的並不是消極的答案,反而他點出了人變得快樂的方法,一些可能性。
整套戲似乎說明了一件事,當一個人連基本需要(三餐)都不能滿足的時候,人很容易變得不快樂,Jason便是個例子,而劇中另一個角色小女孩(黃慧慈飾)與Jason剛剛相反,她對世界的單純讓她很容易就得到快樂。賴老師以這幾個角色形成較強烈的對比,他嘗試告訴觀眾獲得快樂不應只建基於「搵三餐」,「三餐」無可否認能夠滿足人類的最基本需要,但最大的滿足、最大的喜悅是來自人對自身的發現,在尋找的過程終有一日能夠自我實現。記得Vivienne在第二課教「快樂學」時說了一句話,意思大概如下:「你們要認識自己係邊個……我都想知自己係邊個?」相信她的意思就是如果她知道自己是誰,她便能找到快樂。之後情節的發展主要落在Vivienne身上,她努力尋找自己、尋找過去、尋找歷史。每個人都有屬於她/他的歷史,劇中流浪(周志輝飾)幫Jason通靈時也說到「歷史是重重覆覆架啦!」對,有些事的確會在人的生命中重重覆覆,無論開心事抑或傷心事,我們都要面對它接受它,總不能逃避。所以,Vivienne選擇面對並接受。
Vivienne努力尋找自己時,Jason卻是不停的與自己的影子巴哈(劉守正飾)掙扎、角力。Jason是個完美主義者,巴哈卻是個浪漫主義者,兩個性格簡直風馬牛不相及,導演卻將他們放在一起,以一個挺風趣的形式表現出來,確實為原本較「消極」的氣氛帶來一點色彩,同時也告訴觀眾當面對困境時,都可以用另一個角度看事情。剛才說到賴老師透過《水中之書》嘗試叫觀眾明白自我發現的重要,另一樣我認為此劇也帶出一個重要的訊息,就是「關係」。這個劇都是以關係來貫穿每個情節,Jason和巴哈,以及Vivienne講的是自己與自己的關係,要快樂必須與自己關係建立得好,否則會像Jason與巴哈大打出手;當然Jason的部份都說明了他與環境的關係,一個海嘯令他陣腳大亂,令他不快樂的主因;最後,是令人動容的就是Vivienne與媽媽的關係,愛是最令人快樂的,也是最能掩蓋悲傷的。在這裏,不得不讚賞演員們的演出,或者因為這套劇感性層面較多,女演員們的演繹拿捏得較到位,最後的幾幕都能觸動觀眾。至於,Jason與巴哈這條線比重上似乎有不足夠的地方,與Vivienne那邊有不平衡的感覺。如果兩位在角力時,更多演繹出自己的掙扎,相信觀眾會看得更深刻。
「尋索戲劇和生命的多角度賞析──主題作品賞析及評論寫作計劃」由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和香港話劇團合辦及統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