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看見「香港舞蹈團」這個舞劇版的《帝女花》便深深地被它吸引著。《帝女花》乃粵劇戲寶。唐滌生先生的版本更是最廣為大眾認識。故事內客更是耳熟能詳,不用多解釋。曾公演的版本有粵劇、電影、電視劇、舞台劇,卻沒有舞蹈版,加上本人對鄧樹榮老師及邢亮先生的作品有一定信心。這些增添了幾分期待。看罷後卻覺得心情反覆,內心出現一場鬥狠爭。
作為一個舞劇,舞蹈必然是放在第一位。但在整個製作當中,我能看見的,感受到的都是現代舞。縱使在宣傳上稱是會用上中國舞的精髓來演繹。可能在一些動作和舞台調度上是用上了中國舞的規律,但卻缺少了份中國味。明白樹榮老師是想取其意來表達。但觀眾只感受到沒什麼規定和西化的現代舞。卻失去了當中應有的中國美學和《帝女花》本身的詩意。由於放棄了一板一眼線性圖解式的描繪,令每一場之間的落差很大。感覺有些像在看不同的表演。只有在台前的「金童」和「玉女」是貫穿整個故事。但他們在中間換了演員和衣服,那麼他們存在不是要見証一切的發生麼?不是應該永恆不變嗎?在劇中不時出現樹榮老師和邢亮先生的對話。此舉雖然令觀眾容易明白故事的發展和應該欣賞的角度。但這抽離得有點過份,把原本已經分離的場次加以分開。在第五場的〈相認(二)〉更為深刻,突然變成了排練表演的一幕。就像在整個演出中切下了一刀,不知怎樣適應當中突如其來的變化。反之到了最後一幕〈香夭〉,不用一名演員,而用一部收音機播出粵曲版本的《帝女花》卻非常巧妙。不用一言一語,舞者和演員,只有燈光,音響和佈景卻能帶出〈香夭〉的浪漫情懷和詩意。
在視覺上,佈景設計很抽象,得多是抽取其意而設計,感覺不錯。但中卻帶一點東洋味。如那個建築物的結構,卻有點像日本的鳥居,地板的質感和顏色,還有那幅畫也頗有日本氣息。燈光設計是不錯,在物理空間和時間空間上的轉變,燈光能充份表達。亦填補了故事中不明白的現實環境。燈光方面能做到抽象化而不失《帝女花》當中的韻味。到了中後那段現實排練中的燈光也很自然,完全融合了在製作當中。到最後〈香夭〉那幕雖然簡單,但那詩意卻非常成功。
這是一個嘗試打破《帝女花》當中的美學的作品。當中創作團隊的勇敢是非常值得欣賞。但作為觀眾的我,覺得這賞試還有大量的空間,有待藝術家們努力去尋找新的突破。
「看舞‧析舞‧論舞——舞蹈賞析及評論寫作計劃」由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和香港舞蹈聯盟合辦及統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