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劇講求形體美,展現濃厚地方劇種色彩
文︰鄧蘭 | 上載日期︰2005年11月1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日期︰8/2005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曲 »

八月份可算是戲曲愛好者的佳節,繼上旬的上海崑劇團及北京京劇院(此台戲由聯藝主辦,其他則由康文署主辦)的節目,八月底亦有婺(音務)劇的演出,節目精選及多元化,好不熱鬧。剛剛演畢的婺劇,筆者看了頭兩晚的折子戲。兩晚節目共呈獻八套折子戲。首晚上演《拷打‧提牢》、《光普賣酒》、《牡丹對課》及《斷橋》。第二晚則有《拾玉鐲》、《僧尼會》、《徐策跑城》及《轅門斬子》。兩晚劇目豐富,可謂文武兼備。

 

婺劇俗稱金華戲,流行於浙江金華一帶地區,因金華歷史上素稱婺州而得名,是浙江省第二大劇種,僅次於紹興劇。婺劇融合了高腔、崑腔、亂彈、徽調、灘簧和時調六種聲腔,但以亂彈為主腔,故屬於亂彈唱腔體系,迄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婺劇劇目豐富多彩,題材廣泛,是一個在農村土生土長的劇種。劇情多質樸自然,音樂則高亢爽朗、氣勢磅礡。

 

眾多套節目中,以《斷橋》最出名及最為港人熟識。在去年的「中國戲曲絕活展影」中,張建敏、陳美蘭與周志清曾來港演出同一劇目。婺劇的《斷橋》跟傳統戲曲的《斷橋》分別很大,主要有兩方面。第一婺劇的《斷橋》講求動作展現和劇中人物白蛇、青蛇與許仙的三人合一的身段美,是套文戲武做的絕佳例子;其二是加強了小青這個角色的份量。在婺劇的《斷橋》中的主導角色基本已由傳統戲的白娘娘轉移到小青身上。小青既是白娘娘的化身,代表了白素貞恨的一面,同時也是白素貞的影子,把白素貞內心對許仙的掙紮和積怨透過小青表露出來。作為一套折子戲,婺劇的《斷橋》極有新意且十分亮麗可觀,但不能不指出傳統戲曲《白蛇傳》中的《斷橋》有著不同意義。在傳統戲中,戲寫到《斷橋》,正是白娘娘與許仙的真情傾吐、盡訴心聲的一刻。透過唱情把白素貞為愛犧牲的偉大情操展露無遺。而這個角色為何甘願為了許仙 而與佛作對亦得以合理解釋和提升。演全本《白蛇傳》,若因婺劇這段折子戲的視覺美而隨便更改《斷橋》中已定的內容和表演形式,則等同破壞原作精神,故處理上務必小心謹慎,不然便會把一套優秀的戲曲作品改至不倫不類或體無完肌膚。

 

《光普賣灑》即京劇的《擋馬》,但婺劇的表現程式跟京劇截然不同。婺劇中十分著重兩位主角人物焦光普和楊八妹的配對動作,並從二人的對拆招式中顯示一連串難度極高的功夫如穿椅、高臺翻、踢劍、單腳跳上卓等婺劇武打精萃,配合婺劇亂彈的音樂特色,整套《光普賣灑》散發獨特地方劇種的光彩。

 

文戲中以第二晚的《僧尼會》和第一晚的《牡丹對課》最討好。《僧尼會》源自崑腔腳本,五月份的「醜中美」也有搬演此劇。令次則由有東方卓別靈的著名丑角藝術家吳光煜飾演小和尚。年屆七十一的吳光煜在臺上依然充滿神彩,他運用了傳統的歪嘴功、唸佛功、眼珠功和空中甩珠等絕技,配合鬼馬的面部表情,把一個跳皮的小和尚活現觀眾眼前,他的詼諧動作更引得全場捧腹大笑。可巧今台戲,他的弟子呂春虎也有擔綱演出《拾玉鐲》和《提牢》,從其媒婆及牢頭婆角色裡可見呂春虎功夫紮實,嘴功反眼珠功尤為出色,風格自成一家,不愧身為江南名醜之徒。

 

《牡丹對課》的內容基本與上海越劇相同,去年的一台上海越劇(筆者忘記了團名)也有演出此劇目。這個折子戲的特色在於老生與花旦之間的一問一答。戲中女洞賓(老生)難題出盡為的是要拆藥店招牌卻給店主女兒白牡丹(花旦)一一解破,且反過來駁得呂洞賓張口結舌,欲辯無詞。此劇內容惹笑、編排緊密,答問之間爽趣流暢亦深受觀眾歡迎。

 

從各場戲中不難發現無論文戲或武戲,婺劇都十分著重形體美的表達,尤其是演員之間的配對動作,而這些動作可以是二人組或三人組合或因不同劇目的人物多寡而定。縱觀這台婺劇十分成功,既叫好亦叫座,雖然搬到較冷門的西灣河文娛中心演出,依然沒有令觀眾卻步,除了宣傳得法,亦証明優秀的劇種經得起考驗。是次演出當為香港觀眾留下難忘印象。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藝評人、文化工作者。曾當市場推廣工作,近年專注文化及藝術之推廣,評論範圍涵蓋戲劇、舞蹈及音樂節目;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