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神曲變奏出的「 333神曲」
文︰繄伊 | 上載日期︰2005年12月19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節目︰神曲333 »
主辦︰前進進戲劇工作坊
演出單位︰前進進戲劇工作坊 »
地點︰前進進牛棚劇場
日期︰4 - 6/11/2005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維吉爾 一啟程,我就在後面緊跟。」

 

節錄自《神曲》序曲[1]

 

維吉爾,乃是《神曲》中與貝提麗采一起引導詩人但丁遊歷地獄、煉獄和天堂三界的古羅馬詩人。但丁以作者的第一身敘述,描寫自己在森林中遇上三頭猛獸,幸遇上維吉爾,展開其遊歷三界之旅,是為《神曲》總序。

 

合共一百首的史詩《神曲》,分別由《地獄》、《煉獄》、《天堂》三部組成,每部有三十三首詩歌,再加上開首的序曲,整整一百之數。

 

《神曲》原名為《喜劇》(Comedy),其後世人為了表示對詩人的尊敬,就在Comedy前加上Divine一字,便成了今天的《神聖的喜劇》(Divine Comedy),中譯則稱之為《神曲》。

 

《神曲》是詩人被放逐後的重要創作,在其逝世前不久才完成,歷時十三年。

「333《神曲》」,則是三地三城市三位導演分別排演三十三分鐘長的《神曲》三部。 首篇《地獄篇》由台北「莎士比亞的姊妹們的劇團」導演魏瑛娟負責,而《煉獄篇》由香港「前進進戲劇工作坊」陳炳釗執導,最後的《天堂篇》則由日本大阪「銀幕遊學」導演佐藤香聲負責。三部份組合為一晚同台演的「333《神曲》」,是次演出更是一組台灣、香港和日本的三地巡迴演出。香港演出是第二回是中站,跟由陳炳釗執導的《煉獄篇》在《神曲》的位置一樣。

 

香港,這地方,不在地獄,亦不在天堂……在煉獄?而但丁的《煉獄篇》滿載希望!

 

1. 《地獄篇》—遊歷……想像……現實世界

 

在導演的話中,魏瑛娟自言「……但丁遊歷,有了現實世界,印、照。」無疑,《地獄篇》遊歷的並非真箇地獄,而是我們日復一日面對的現實世界,而這現實世界,跟但丁所載的刑罰越來越重的九層地獄又多麼接近,吃是《地》篇的一個重要母題,魏瑛娟似乎更想強調消費主義下的人而成了機械化木偶,除卻無聊的競逐爭鬧,再沒有更像《地》篇的地獄狀態。

 

2. 《煉獄篇》—罪與罰的想像

 

陳炳釗自言為了跟鍾情的經典作品對話,他自己就為了《煉獄篇》的部份,寫下了三十三段短文字,內容包括來自《煉獄篇》原文,又從卡夫卡及魯迅作品中獲取靈感。《煉》篇是三部份中唯一有語言的部份,陳炳釗把動與靜、俗和雅、英和中、甚至今和古的色彩,通通納入《煉》篇。全篇涵蓋不同程度的二元對立,而煉獄作為地獄及天堂中間的大山,七層平台為亡魂洗滌七大罪,在陳炳釗詮釋下變為一把復仇的劍,但這把劍最終真能引領我們走上天堂之路嗎?

 

3. 《天堂篇》—想像的天堂

 

自言未想演出先想音樂的導演佐藤香聲,在《天堂篇》用了大量的強勁節拍的音樂,打造一個充滿了當代觸覺的天堂,亦回應了現世的種種慾望誘惑,滿載宗教色彩的蘋果象徵,是為《天》篇的重要母題,甚至為唯一母題,但在滿足了無止境的慾望後,仍逃不開資本主義的權力支配,軍國主義和國際警察在此天堂美境其實並無二致,拾荒老者在屍首間搜刮蘋果,成了天堂預言。

 

《神曲》旅程由冥界之行開始,重登地面,至滌清罪過,到結局的無窮至善;但丁最後仍是充滿希望,深切地看到人在九重天自真的光芒,但在「333《神曲》」中似乎只有那擺放在地上的長明不滅的微微燭火,燃燒著黯然明光。

 

[1]參看九歌出版社黃國彬譯註《神曲》〈地獄篇〉,頁一○六。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永久會員。作為創作人名羅靜雯,作為劇評人叫繄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