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宙與多倫多交響樂團
文︰傅瑰琦 | 上載日期︰2005年1月3日 | 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節目︰Czech Feast »
主辦︰多倫多交響樂團
演出單位︰多倫多交響樂團 »
地點︰Roy Thomson Hall
日期︰11 - 12/11/2004
城市︰多倫多 »
藝術類別︰音樂 »

多倫多交響樂團於十一月十一、十二日晚在Roy Thomson Hall的這套節目<Czech Feast>,選的全是捷克作曲家的作品。新任音樂總監兼著名小提琴家Peter Oundjian,邀請了小提琴家張永宙,一起合作演出德伏扎克的小提琴協奏曲。這兩位音樂家過往也來過香港,大家一定不會陌生。

 

音樂會首先演出了由Vaclav Talich改編楊納傑克的<The Cunning Little Vixen>組曲。之後卻有一首由多倫多交響樂團、Caramoor Festival及科羅拉多交響樂團委約創作的作品<Otisk (= 英語imprint)>。捷克年青作曲家Krystof Maratka在國際上己聲名顯赫,可是這新作品可能未必能令人人接受。可是,在考驗一隊管弦樂團的技術與紀律方面確是顯得十分尖銳。雖然筆者的而且確完全不能理解當中的音樂語言,而且更被曲子裡的高音、特別是多番出現的哨子聲弄得不大舒服,可是不得不承認作曲家對於和聲的緊密安排、和樂團的乾淨利落技巧。

 

相比於開場第一首楊納傑克作品中,無論情緒、技巧的較不專注表現,樂團在這首<Otisk>中則較成熟而穩定。

 

在半場休息的時侯,台上令人眼前一亮,一群穿著白襯衣黑褲子、大概只有十五、六歲而最大也不過二十歲的少男少女分別就座於各譜架的第二席,在練習練習。如果筆者沒有認錯,其中幾個亞裔少女更是筆者當天早上在票房遇見過的。當時她們背著小提琴,荒荒忙忙極焦急的在找門口進音樂廳。現在想起來,大概她們是趕進場采排吧。

 

下半場,音樂總監Peter Oundjian為各聽眾介紹過後,才知道他們是多倫多交響樂團的青年團(Toronto Symphony Youth Orchestra)成員。他們參與了史密塔納<我的祖國>中的選段<Sarka>的演出。雖然只是短短幾分鐘,可是整個樂團的士氣與表現可真是全然不同了。這首作品要求的活力,他們做到了,特別是弦樂組,尤其小提琴組的整齊度與朝氣,更是聽得人十分愉悅。可喜的是,舊有的團員對於和這群「小孩」的合作,也好像十分高興。他們將來也有很大的機會成為該團的接班人,令人驚訝的是平均的水準是那高。難怪Oundjian笑說,這群年青人像為他們加了「維他命」,使他們看起來較年青。

 

當青年團退席後,原有的團員進場,為將會演出的德伏扎克小提琴協奏曲作準備。擔任獨奏的張永宙,去年十一月也曾英國室樂團來港演奏德伏扎克的<浪漫曲>。可惜筆者當時有事並沒有到場欣賞。

 

其實這多年來筆者對於張永宙較為粗獷不事修飾的演譯風格都不大有共嗚。這晚,她的德伏扎克開首的第一個樂章也如是。而且,開場的獨奏片斷更是在技巧方面十分混亂,弓子的運用失誤令人不能置信這是出自一個成名小提琴家之手。當然,在這種情形下也枉論風格了。這樣子的情況持續了好些時間,但整個樂章也見不得她有任何出色之處。

 

在相連的第二樂章中,張永宙漸漸被樂團中的木管組和的演譯平靜下來。開首有一大段落是小提琴獨奏以低音弦演出的,她在拉奏這一段的時侯己開始進入樂曲中平平無奇但深情的精神、對於稍有突然其來的短暫情緒的提升或舒緩起伏,張永宙顯出了過人的靈敏度。而中段激動而歸於平淡的微妙變化,張永宙是奏來輕而易舉的。最動人的一段,是配合加了弱音器的弦樂組,並隨後由撥弦作伴奏的小片斷,張永宙敏感的情緒變化迅速而自然,樂團亦有很出色的附和。而張永宙柔而感情豐富的表現則一直保持至整個樂章完結。不得不提,雖然整個樂團在這個樂章的表現均十分出色,尤其是木管組及圓號,可是,雙簧管在表現樂曲神緒、和引導小提琴獨奏進入狀態方面功不可沒。相信雙簧管的首席團員應該對德伏扎克的音樂語言有很深的認識,而且,還以「心」來演譯。

 

經過了相當動人的第二樂章後,在第三樂章,張永宙的沉著而有力量的表現更出色。她好像懂得了許多演譯德伏扎克作品的菱角運用,而且表現也相當活潑輕快,她將德伏扎克的心胸廣的氣度都亳無保留的表現出來、而且技巧圓熟。可是,如果張永宙能夠放緩一點步伐,想多一些點子的話,出來的效果應更成熟。

 

過往,筆者幾乎失望於所有的德伏扎克小提琴協奏曲的演譯,尤其失望於女演奏家們的風格掌握,這作品不是一首引人注目的曲子,可是,卻難於表達。畢竟,這是筆者小時候接觸的第一首大型小提琴協奏曲,第二首便是西貝流士。所以,聽了二十多年,難免十分挑剔。這次,張永宙給筆者的印象倒是另眼相看,這不謹是認為張永宙很適合演譯這協奏曲、也看到她的成長、看到她自己的分析能力。

 

Peter Oundjian從前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家,所以不難發現,他在這首協奏曲中的細微處也著墨頗多。只是,團員們卻未必反應到這位剛上任個多月的指揮的意思、及了解到德伏扎克語言的起伏微妙之處。筆者一直最喜歡蘇克(Josef Suk)於60's年代的錄音,他於80's年代成熟期的時侯重錄過一次,可是,反而神緒不及當年。這使我想起,今年三月,Miami Quartet的第一小提琴陳浩堂,聯同葉詠詩及香港小交響樂團也演出了這首協奏曲。各人均在毫無壓力下,很放鬆的演譯出高水平來。而陳浩堂,作為一個以美國為基地的香港小提琴家,竟然熟透了德伏扎克這首協奏曲的精神及韻味,令筆者非常驚訝,成為心目中最精采的現場演譯。現在,筆者要把張永宙也加進去,也相信假以時日,她必定能更自如及深刻地去演譯這首協奏曲。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專業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