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慢一點可以嗎?--象從不遺忘與都市節奏
文︰梁偉詩 | 上載日期︰2004年11月28日 | 文章類別︰藝術節即時評論

 

節目︰象從不遺忘 »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演出單位︰進劇場 »
地點︰香港大會堂劇院
日期︰12 - 14/11/2004
城市︰香港 »
藝術節︰新視野藝術節2004 »
藝術類別︰戲劇 »

六月的一個周末夜,納悶的站在新宿山手線的月台,呆等著帶我回到池袋的列車──已經等了十分鐘了──心中抱怨著東京城市節奏竟然可以慢成這樣;「積怨」到了池袋西口爆發成我以「飛奔狀態」進行「復仇」,台灣同伴禁不住喊「喂,香港人,走慢一點可以嗎?」原來對速度的習慣和要求,一直與身份緊緊糾纏在一起,我們都被生產和馴化為切合「社會需要」的人──在香港,快等於好,等如有效率,等如資源增值,等如創富,甚至被地鐵公司意識形態地演繹為「多一點時間,多一點生活」。

 

「進劇場」《象從不遺忘》從「緩慢」出發探討都市的一系列的症狀,特別是對速度的迷思。象在劇中被符號化為緩慢,原始,合乎自然的象徵;並通過每天報章新聞的「新陳代謝」講述一個「大象消失」的故事,突顯出都市的快速節奏如何使都市人輕易遺忘身邊所發生過的一切──象消失後兩個月,已沒人再記得這塊地方曾經有過一頭大象,真正的消失在人的記憶之中。於是在演出末段,象緩慢走動的片段與都市高速的光影變化片段先後出現,結果慢與快,記憶與遺忘便造成異常清晰的二元對立關係。

 

這種對都市生活的反思已不是新鮮事了──都市人和都市生活似乎都有著「原罪」──容易遺忘身邊的事物,人際關係疏離,離開「自然」愈來愈遠等罪名。然而這一系列的討論中最虛浮的或許並不在於都市化本身,而是在都市的具體操作,「自然」如何被炒作為商業概念,成為商業上的賣點,忘記了「自然」也是被建構的價值。正如賈寶玉就曾很不客氣的指出,稻香村是假自然,怡紅院是真富貴。畫龍點睛地,劇中安排了一段推銷員向女編輯講解「廚房」概念的「統一性」如何與環境協調等等。

 

《象從不遺忘》最有意思的一幕則是,在幾場表現出嚮往「自然」和「緩慢」的段落後,以動物的聲音,人的呼叫和夾band唱歌先後出現。動物和人以原始的聲音抒發表達感受是「自然的表現」,人以唱歌和樂器來抒情也是「自然的表現」。如果我們要批判都市生活是如何的不自然,或者首先要考慮的是「自然」這個概念是如何被發明,被運用,被崇拜的。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資深藝評人,電台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