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桌兩椅尋找新中國
文︰小文 | 上載日期︰2004年4月26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主辦︰進念.二十面體
演出單位︰進念.二十面體 »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麥高利小劇場
日期︰7/3/2004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一桌兩椅是中國戲劇舞臺的傳統裝置,配合演員程式演出,幻化成大千世界。進念.二十面體以此定為這個實驗平台,以尋找新中國/新香港為主題。對創作人來講,這個組合可以構成無限的可能,對觀眾而言,多角度的詮釋亦帶來很多的思考空間。雖然每隊只有15分鐘演出時間,但主辦單位準備充足,入場派發一份厚厚的場刊,加上每隊在演出前後的創作人語,觀眾很容易進入演出。

 

打頭陣的正是較重視視覺元素和演出如何混合的團隊—廿豆.盒子畫的<桌問>,兩個人隔?桌子說話時(其實只有一個演員用廣東話和國語向對方問話),互相拉扯白紙,彼此的追逐,男演員穿上中國傳統紅色繡花鞋後又穿上水靴,桌上的形體動作,扯線公仔的動作,椅子翻倒了露出底牌,點出這是一個似乎是一面倒的政治遊戲。後來用虛代實,搬走實在的裝置,鋪上方正的白紙,換上濕上四條邊的宣紙,又是另一張?,透過解構和重新的處理,固有的觀念又糊塗了,又出現了更多問題………

 

同樣採用這種較為含蓄和寫意的風格,是壓軸的無人地帶的<新中國的無人地帶>,演員是一隻注滿水的水缸裡的龜,和另一隻用圓膠管圍?。在鏡頭和觀眾觀察之下,龜在水中浮游,而圈中的龜則努力抓出圈外,幾次跌個四腳朝天,突出轉動的眼球何嘗不是在觀察我們?龜是中國長壽的代表,她的動作非常緩慢,卻並非不變。陪隨其中是特殊音效 – 關鍵性的新聞片段、日常的生活寫照,西藏小朋友的一段藏文獨白………。這個完全非人演出的實驗,以至於自我觀照的體會,沒有演員的媒介,觀眾與創作人的距離是否更接近?

 

從宏觀體會跳回個人感覺,較為特出的是朱秀文和湯時康的<一個關於新中國的夢>。這是意識流的創作,長長垂下的輕紗,從各處滲透出或明或暗的燈光,演員以即興的形體動作,在混沌之中尋尋覓覓,客觀上卻又製作出一段段破碎的光影流動,是真是夢?人製做歷史,歷史又成就人的夢想?

 

相比之中,那三隊較為年輕的演出單位反而採用一些更寫實的手法,對歷史的事件,對歷史、時事如六四,愛國定義的爭論,提出更直接的疑問以至於質詢。黑龍會的<你是我的卡拉OK>就是用流行歌曲串連新中國及新香港的現狀,一桌兩椅變成卡拉OK房的佈景裝置,現代人對國家的感覺和身份的認同,困擾迷惑就像年輕人的愛情問題。不知道是否因為年齡和口味問題,用斷斷續續的流行歌曲片段來串連整個對話,這正是目前這個社會流行的卡拉OK文化,令人看得有點厭煩。也許創作人另有意圖。

 

兄弟班的<蝗蟲歷險記>透過一個在中國大陸工作的台灣人的生活經歷,帶出新中國另一個面貌。全劇是一個演員和一桌兩椅的互動演出,瞬間環境由辦公室變成廁所、睡房、酒店,上上下下遊歷各處,大小不同的椅子正好代表台灣與香港,而桌子就是中國。而多媒體的運用亦較其他演出更多,層次不只是停留在佈景或氣氛凝造,更和演出產生互動的關係,是演員的延伸,甚至是另一個演員。有一段被人?的戲,整個界線都傾斜下來,另一段是演員用手向外推,背景就隨?節奏而動,整段戲用國語來?述,確實是過來人的深刻體會。

 

全場唯一以粵劇折子戲演的是月白戲臺的<山中記>,兩位演員以一生一和尚的角色對答,沒有戲劇情節,反而更像是唱雙簧的演出方法,又唱又唸,因演員都是粉墨登場,又增加了做的元素。對唱和對答是創作人對新中國的看法和感覺,內容似乎有點言不及義,就如開場那一段,唱的是音符,沒有內容。整個演出加入不少舞台視像技術,感覺很好,古老的粵劇原來又可以承載新中國的主題。舞壹上是空無一物,透過演員的關目造手,甚至產生另一個閱讀空間,這不正是中國藝術露白的特色,其中令人再三細嚼低徊。

 

這就是2004 年中港實驗戲劇發展交流計劃。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