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之祭——尋找過去的核心價值
文︰小文 | 上載日期︰2004年7月23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節目︰冬之祭 »
主辦︰羅靜雯、陳清華劇場作品
演出單位︰羅靜雯陳清華劇場作品 »
地點︰香港藝穗會劇院
日期︰20 - 25/5/2004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四季系列>是四套不同時間、演員、地點、劇本的獨腳戲,以春、夏、秋、冬來比喻女性的一生,不同段落各自各精采。目前已完成夏和秋,按演出時序,<冬之祭>是第三部,但在人生中卻是最後一段,更多的是回憶和總結。於是,這個生前是<香港版>阿信的老婦人的鬼魂,就在自己墓前驀然回首 -- 草根階層的背景,動盪不安的七十年 --- 戰亂、和平;經濟轉型,社會,文化急劇改變。她緊貼時代脈搏,歷遍人生的甜酸苦樂,親述前生,勾起一些人的集體回憶,又讓年輕觀眾從歷史角度,領略另一種曾經存在的價值觀。

 

全劇只是短短一個半小時,劇中人物很立體和親切,演員孫惠芳的演出力度是不容置疑,但場面調度的精心安排,亦功不可沒。出場時,一個光頭顱從地窿慢慢鑽出來,整套戲就在她的口述歷史,和掙扎破土而出中完成。除觀眾席外,整個劇場鋪滿也是屬木的報紙長條,構成地下的枯葉、墓前大樹、樹枝、垂下的鬚根,配合音效和燈光,加上如冬天一樣的冷氣,緊緊扣著觀眾的心。我們未必有耐性聆聽家中長輩話當年,但卻願意在這小小空間劇場,分享思想空間,跨越時空。

 

她的一生是一般人的成長過程,結婚產子,兄弟姊妹、親情、友情、愛情,加上生活艱難掙扎求人的過程,但在這些日常瑣事之中,處處卻暗藏玄機。像是阿三一段,她為了不讓幼弟的哭聲驚動嗜殺的日軍,反而錯手殺死他,這是求生得死的人生諷剌;大家庭裡因經濟問題,導致兄弟姊妹的各散東西,骨肉分離,這又是甚的家庭哲學?劇中充滿很多矛盾和錯配,在友情愛情婚姻上,更有種種不同的價值觀。也許在大時代裡,人經常面對生死關鍵抉擇時刻,不斷探討,對生命的本質往往有更多的反思。

 

我對羅靜雯的作品接觸不多,如眾劇團的<無出動等>,前進進的<利安娜的迷惑>,但每一次都很好奇。可能因為女性較為敏感的特點、她對日常生活的觀察很細心,點題很到。內容的切入角度和鋪排別出心裁,像小孩一樣充滿冒險精神和生機。視覺的感覺強烈,充滿電影感,印象深刻。但這同時帶出一個現象,從內容到視覺意象太豐富,演出很賣力、佈景很誇張、故事枝節很多,但節奏上卻少了空白,一個讓觀眾低迴感受的空間,既然這是一個深度來配合這個大時代。它需要一定深度來承載,否則只像鄉野閒聊,有點浪費。

 

演出觸及很多有趣的地方,但如果能做出適當取捨,選擇某些篇幅作較深入處理,對大家的發將會更多。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