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大路西遊2之(阿)公審三藏
文︰陳瑋鑫 | 上載日期︰2009年11月20日 | 文章類別︰藝術節即時評論

 

阮漢威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絲綢之路藝術節)
演出單位︰瘋祭舞台 »
地點︰葵青劇院演藝廳
日期︰16 - 17.10.2009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其他 »

《大路西遊》是瘋祭舞台2002年的作品,七年過去,今年「絲綢之路藝術節」迎來的是第二部《(阿)公審三藏》。這個新的《大路西遊》同樣關心香港與國內發展的種種光怪陸離,觸及的議題亦不少,難得處理上舉重若輕,能引發觀眾深思當中的荒謬,也不乏一些令人會心微笑的戲謔場面。

 

全劇由陳曙曦飾演的臨時合約律師接辦一宗備受重視的「三藏」案件開始。時為2020年,這個由香港北上打工的小人物是個典型滑頭,沒有什麼偉大理想,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只希望在已發展成模範綠色城市的中國西域絲路古城高昌,把自己的工作做好。雖然由場刊的角色表所見,幾個源於《西遊記》的人物依然存在,如:唐玄奘、沙先生及Monkey,但跟首集不同,這次演出的主線是落在由陳曙曦一人分飾的七個角色上,重點不再是西征,而更多的是人物的內省。

 

今日香港關於開發大西北的討論早成明日黃花,但有關中港關係以及對內地經濟高速發展與政治手段的關注依然。何應豐在劇中虛構一個時空,引入各個「證人」,把中港兩地熱門話題透過這些各具特色的人物逐一點出,借那個希望一切可以按指引辦事的香港律師,道出更多荒誕現象。可愛的紅衣孖辮歌女、渴睡高幹、審計員與建築師……這些人物只要觀眾細心想想,總可以聯想到當中所反映的社會現況,而經陳曙曦充滿喜劇感的演繹,當中的諷刺比何過去的作品來得輕鬆但又不失批判力量。

 

瘋祭舞台作品的其中一個特色是完全劇場理念的實踐,這次演出也不例外。Edward Burtynsky的攝影作品開拓更廣闊空間,把工業化現象精彩呈現;陳國平譜的曲及音域設計恰如其分,而由他領軍的無界樂人以現場音樂與台上演出的有機互動效果亦佳。整個演出亦非只局限於舞台之上,何應豐盡用了葵青劇院演藝廳內的空間,把樓座前排中間位置與地下部分觀眾席也變成演區,打破一般鏡框舞台的習慣,甚至把燈光直射到觀眾席上,逼使觀眾進入戲內,切實地飾演劇中「陪審員」一角,直視一切荒謬,不容置身事外。

 

演出中雖然每每利用文字把故事或人物背景以投映方式告之觀眾,敘事結構也相對何的過往作品清楚易明,但細看其中,舞台上依舊充斥大量符碼,豐富的視覺效果同樣令人震撼,帶給觀眾很大的想像及詮釋空間。標示著兩地即時時間的大鐘、紅色小裙子、鮮橙色囚衣、橫越舞台的紅線、破布衣,還有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及下不完的黃沙,全都有多重指涉,耐人尋味。

在建國六十周年的國慶月,看過那扣人心弦的萬人大閱兵,再看此劇尾聲一場眾人分別被那紅色遙控跑車所迷惑,然後潛入桌下擠作一團,又臨時律師在毫無選擇下把一頁又一頁早已寫下的文字照稿宣讀……能夠獨立特行的三藏曾否存在可能並不重要,但過程中是「公審」還是「(阿)公審」就昭然若揭,倒願在真正的2020年,國家終會容得下不只一個三藏……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資深藝評人及表演藝術研究者,自1998年起於港澳不同媒體上發表有關劇場、舞蹈及視藝等評論與專題文章。曾任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項目經理(2015-2017)及香港舞蹈聯盟《舞蹈手札》編輯(2020-2021)。現職大專講師,並分別為香港舞蹈年獎、香港小劇場獎及 IATC(HK) 劇評人獎評審委員,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評論組顧問及舞蹈、戲劇、藝術評論界別之審批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