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宏大,細節引人 ──評絲綢之路藝術節開幕演出大唐賦
文︰時惠文 | 上載日期︰2009年10月12日 | 文章類別︰藝術節即時評論

 

節目︰大唐賦 »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絲綢之路藝術節)
演出單位︰陝西省歌舞劇院 »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日期︰9 - 10.10.2009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舞蹈 »

「絲綢之路藝術節」的大型開幕舞劇《大唐賦》,氣勢恢宏,艷麗多彩。文化中心大劇院座無虛席,觀眾引頸以盼。「陝西省歌舞劇院」演員精湛的技藝,加上變化多端的舞台佈景,再配合聲、光、影的多維視聽效果,可謂一場美的盛宴。

 

《大唐賦》起於唐俑,終於唐俑──這些本來沒有生命的泥人,被賦予了自由意志,在時光中穿梭,迎接觀眾進入唐朝眾生百態:由高高在上的宮廷,到普普通通的市井,由高僧玄奘的捨身取義,到下裡巴人的求福祈年——時而歡欣,時而凝重,時而引人發笑,時而令人唏噓。

 

全劇除序幕與尾聲之外,分八個樂章,分別為〈禮賓〉、〈曲江〉、〈擊鞠〉、〈玄奘〉、〈西市〉、〈梨園〉、〈祈年〉和〈唐頌〉。論派頭和氣勢,本地的演藝團體跟國內的始終都是無可比擬:動輒有三四十人的群舞,給舞台豐富的層次感和強大的震撼力。如開首的〈禮賓〉與結尾的〈唐頌〉,以極富中國味的金色和紅色為主調,絢麗而莊重,讓觀眾也不由自主地熱情奔放起來。可惜,這樣大型的群舞,除了美艷的視覺衝擊之外,少了打動觀眾的細節。就好像節慶的花車巡遊,一陣眼花繚亂,觀眾很快就膩了;絢麗的色彩過後,也沒有留下什麼痕跡。

 

相反,〈玄奘〉和〈梨園〉兩個樂章,將目光聚焦在具體的人物上,有故事,有細節,才真正打動觀眾。

 

〈玄奘〉是我最欣賞的樂章,舞台的設計此時也十分特別:一個斜三角的切口,滿滿一壁經文,強白光,玄奘一人緩慢地踱過。隨後,是一個又一個僧人獨自穿行踱過:每一步都是那麼艱難、孤獨、無助。編舞者成功地用肢體語言塑造了玄奘的平靜與堅毅,觀眾在體驗玄奘高僧極端孤獨的同時,也能看到一種前仆後繼的希望。雖然是重複單調的行走動作,而且持續了不下五分鐘,卻沒有令人生厭。那些緩慢又富有美感的行走好像翻過一頁又一頁的經書,在不知不覺中突現出玄奘的心路。〈梨園〉則講述楊貴妃和唐明皇的故事。男女舞者的一段雙人舞,把兩人感情的起伏表現得淋漓盡致。尤其是楊貴妃的扮演者,雖然舞蹈中有大量高難度的動作,她卻仍輕盈柔美,嫵媚動人。雙人舞中有一段拉扯龍袍的動作設計獨具匠心,人們不禁臆測:這是兩人的感情的拉扯?還是政治與愛情的兩難?

 

不同於一般的舞劇,《大唐賦》定位在「大型樂舞詩劇」,落腳點為「詩」,所以一個個樂章都是由幾首耳熟能詳的唐詩串聯起來,或是吟誦或是獨白。例如,「紅豆生南國……此物最相思」用在〈梨園〉的愛情故事;「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用在結尾的〈唐頌〉也算合適。但是,有些詩文的歌唱卻有些牽強,似乎是為了吟唐詩而吟唐詩,效果並不理想。這讓我想起了「香港舞蹈團」今年五月的一場大型舞蹈詩《天上,人間》,其意在將舞蹈跳得有詩性,沒有刻意地玩弄文字,卻把四個美麗的愛情故事刻畫得有詩意、有哲理,也許值得借鑒。

 

總的來說,「陝西省歌舞劇院」在這次的演出上,是花足了功夫的:單是絢麗的佈景和美輪美奐的服飾,已經是最好的佐証。雖然有落俗套的成分,但整個表演還是做到了「講唐代的故事,有現代的美感」。從開始引子裡古舊的俑到最終結尾時金燦燦的俑,還是讓人感覺到,這《大唐賦》,在建國六十周年之際出現在舞台上,並非偶然。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畢業於復旦大學英文系,嶺南大學中文系碩士。獲香港大學英文系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當代詩歌。現為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的專業會員,出版了二十餘篇劇評及藝術評論。她更為PolyU CPCE語文及傳意學部創辦了雙語雜誌《拼.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