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桑斯克的馬克白夫人全面反映時代
文︰鄧蘭 | 上載日期︰2009年4月14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主辦︰康文署
演出單位︰拉脫維亞國家歌劇院 »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日期︰27/2-1/3/2009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2002年康文署主辦的最後一台(非本地製作)的歌劇節目,就是由「拉脫維亞國家歌劇院」演出之《拿布果》和《奧湟金》。當時筆者兩套節目都有看。對「拉脫維亞國家歌劇院」的水準至今仍印象深刻。今次在藝術節演出了蕭斯達高維契《莫桑斯克的馬克白夫人》和韓德爾的《阿爾辛娜》。筆者看了2月28的前者。

 

宣傳刊物以「史上最具爭議性的歌劇和暴力舞台與情慾解禁的先鋒」作重點,確為吸引。尼古拉‧列斯科夫這套《莫桑斯克的馬克白夫人》發生在1860年,由蕭氏和普雷斯所寫的歌劇也切合該時代,但音樂卻超越了時代。今次這個版本導演Andrejs Zagars 以 30至40年代的蘇俄小鎮作背境,以現代人物去處埋蕭氏這套曾被禁多年的作品。

 

劇中內容不乏女角毒死家翁,與情人合謀殺死丈夫,女角殺掉情敵後自殺,更有女性被強姦等情節。今次的演出也只招待16歲以上的觀眾,可想而知此作大膽程度足令當時的史太林政府下令使之消失。

 

不過蕭氏此作絕非單寫人性與慾望的善惡掙扎,反而借此反映社會上的問題。開場不久,少婦唱出心聲點了題:「做了商人婦是享了富貴,若不嫁雖是窮,卻還有一點自由。」(這也不就是蕭氏自己的聲音嗎?成了名卻處處受制於政府,作曲也要小小翼翼)。這方面在後段的歌詞中的「人民思緒不安寧,民兵處事黑心腸」都大膽地把社會的問題揭露出來。

 

3幕8場戲中除了對少婦卡塔里娜(女高音Natalya Kreslina)的遭遇有細膩的描寫,也帶出社會民生的墮落景象。這方面導演也很有心思,往往利用背境景物和間場時營造一幕幕活生生的社會面貌如工人生活單調,以欺凌調戲女工為樂,又或是俄民無時無刻都飲到醉昏昏,民兵有機會便要向有錢人討著數,女性則如妓女,除了主角一家有問題,整個社會根本亂糟糟。在處理激情場面時也夠大膽,如工人沙基(男高音Sergey Nayada)挑逗少婦,由門外爬入屋,再拖拉至屋外,最後二人糾纏到戶外的簡陋浴室成其好事。女工被男工「魚肉」場面則巧妙地利用了一大水泡套著女工,一班男工不停地轉動水泡都發揮出強烈的效果!

 

「拉脫維亞國家歌劇院」的表現依然可觀、足觀。幾位要角的聲線都具威力。Kreslina的卡塔里娜由頭帶到尾,有很多發揮空間,全劇內心矛盾變化極大。演繹空虛之歌溫柔失落,三度殺人的情緒和聲音造型則不夠絕和辣,可再激烈一點。男高音Nayada 歌聲洪亮,與個子高大的工人相當脗合。另一位飾卡塔里娜丈夫的男中音Olegs Orovs只有兩三場戲,其中回家發現老婆姦情一幕演繹十足火喉,飾父親的男低音Samsons Izjumovs戲份吃重,造型維肖維妙,聲音就如不時酒醉的傢伙,都有很強的表現能力。其他如神父、民兵頭等都展示出拉脫維亞國家歌劇院人材強盛,而全劇中的合唱部份全來自歌劇院的合唱成員,是百份百「原廠」,不像港式制作,只請外地main cast ,合唱本地為主。民工、民兵、囚犯或嘉賓的合唱聽來更原汁原味。

 

蕭氏的音樂震懾激蕩又不乏反思時刻,無論是描寫角色,尤其女主角的心態抑或是殺人場面時都張力十足。音樂本身的力到和爆炸力都很強,音樂總監Gintaras Rinkevicius與「拉脫維亞國家樂團」的演繹由頭至尾都能扣着觀眾的情緒。

 

也看了藝術節第一晚「英國北部交響樂及合唱團」和27日「愛沙尼亞愛樂合唱團」的節目。兩個合唱團的水準很高。「愛沙」成員聲音線條之優美和技巧在《聖約翰之歌》展露無遺,合唱團各聲部交叉遞進結合完美。若論極品「英北」更令人驚喜雀躍。布烈頓的〈啟示〉女高音Lisa Milne用聲用情隨曲目轉變,時而輕柔、時而奔放,十首詩篇與音樂融為一體。「貝九」更發揮出室樂團少有的驚人威力。四個樂章迸發迷人色彩和力量,每章中不同樂段又包含細小纖密的音型,弦樂和木管樂器的競逐晃如顯微鏡下看到各細小音符聚結一起,自成一個單元,不同單元組合一起,各自爆發火花,湊成豐富句子,飽滿的音色和澎湃的音樂越攀越高越有力,讓觀眾有透不過氣的滿足感。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藝評人、文化工作者。曾當市場推廣工作,近年專注文化及藝術之推廣,評論範圍涵蓋戲劇、舞蹈及音樂節目;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