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搭枱
文︰時惠文 | 上載日期︰2009年4月30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節目︰搭枱 »
主辦︰影話戲
演出單位︰影話戲 »
地點︰沙田大會堂文娛廳、屯門大會堂文娛廳、荃灣大會堂文娛廳
日期︰9-24/1/2009
藝術節︰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搭枱》是一齣很有人情味的戲。編劇羅靜雯利用一場不歡而散的壽筵和多次超現實的搭枱,巧妙地呈現余老先生的家庭與一生。在生活化的對白中,細膩地表現親情、愛情、友情及年少輕狂的愛國之情。劇場佈景並不華麗,甚至有些故意的簡陋——舊粵曲,茶樓昏黃的燈光,加上有點過時的桌椅和枱布。但是恰恰是這些,令觀眾可以真切地聞到濃濃的茶味,也令舞台上的一切都滲出悠悠的懷舊氣息。

 

故事由余老先生的七十大壽開始,原本喜氣洋洋的大團圓,卻因家人過往的積怨、各人的固執草草收場,留下老人黯然神傷。恰巧飯店生意興隆,老人不得不與三三兩兩的新客搭枱,而同枱的,居然是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只是時光倒流、荏苒,前前後後的際遇,讓老先生見到了不曾見過的事實,不曾想到的未來,也領悟了不曾領悟的人情。

 

編劇利用「搭枱」的方式,讓觀眾跟著余老先生來了一次過癮的時光穿梭,可謂匠心獨特。搭枱是日常生活中,飲茶人經常會遭遇的尷尬:不相熟的人要同枱吃飯,不期然又會聽到人家的家事、醜事、情事,別人的隱私似乎擋也擋不住。原本完美和睦的飲茶,往往因為搭枱而掃了興致。《搭枱》所呈現的,是剛好相反的結果:在一次次瑣碎的搭枱中,余老先生的一生才變得完整與和諧。這一場壽宴也才有了真正的意義。

 

除了構思巧妙以外,我非常欣賞演員自然而真實的演繹。第一場戲,一家人的團圓,從拌嘴到翻臉,從壓抑到發泄,節奏的把握令人信服。我想在場的觀眾,都熟悉這樣的場面:從一開始親戚朋友一個個笑口笑面地出現,而每個人心裏都藏著點心事的樣子,就有點「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感覺。演員的水準普遍很高:白耀燦先生把一個固執而霸道的一家之主表現得活靈活現;趙堅堂的演技,在《獨坐婚姻事物所》裏,筆者就已經佩服不已,在《搭枱》裏,他更是活脫脫地把一個年少氣盛,敏感、多疑又怕傷害的青年,刻畫出來,也讓人看到爺孫倆驚人的相似之處。

 

當然,「影話戲」劇團還是貫徹了影像與話劇結合的舞台模式。在每一次搭枱之前,都會有一段影像。例如, 2003年反對二十三條的七一遊行,千禧年時代廣場倒記時,2008年三鹿毒奶事件和文革時期的「毛主席萬歲」、「造反有理」。這些影像的出現,不僅幫助觀眾理解時光穿梭的線路,更把一個大家庭的起起落落,與大時代聯繫在一起。

 

唯一值得斟酌的,是《搭枱》的結局,余老先生在過去未來魂遊了一番以後,回到自己七十大壽的當晚,「準備」離開人世。為求圓滿,編導有一些刻意說教的東西,通過余老先生的口表達給了觀眾,我認為大可不必。把觀眾留在搭枱結束,眾人回到壽宴,這樣的結局,已經可以給人更深沉的思考和體驗。畢竟,現實生活中搭枱的不完整感,有其的價值和借鑒意義,在戲劇表現的時候,完整不一定討巧,話說盡了,戲也沒了。

 

總的來說,《搭枱》是一齣很成功的戲,劇本、演繹、舞台、影像相得益彰,給即將過新年的香港家庭,帶來一些溫情、一些思考、一些回味。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畢業於復旦大學英文系,嶺南大學中文系碩士。獲香港大學英文系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當代詩歌。現為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的專業會員,出版了二十餘篇劇評及藝術評論。她更為PolyU CPCE語文及傳意學部創辦了雙語雜誌《拼.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