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城內天氣驟變
文︰慧子 | 上載日期︰2009年10月22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主辦︰影話戲
演出單位︰「香港有戲」 »
地點︰石硤尾創意藝術中心黑盒劇場
日期︰31/7-2/8/2009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香港有戲》小劇場戲劇節次週的兩個演出,分別是《九.龍城》及《多雲有霧間中陽光》,不約而同,兩齣劇目的主題,均是抒發香港情懷。

 

《多》劇內的人物——工人階級,在面對金融海嘯,人人自危,要面對工作、生命……正當劇中人在整個社會大環境下,不知如何自處之際,個人身份的迷失,正是《多》劇內能與觀眾一起探討的主調,當劇中人成功地、適切地調節自我身份,多少也許能引領觀眾自我認知,繼而自我檢視現今社會的價值觀。即使劇本仍存沙石,但有不少可供玩味及細嚼的元素,尚可發揮及修飾,觀眾自可感受編劇意向投放在劇本內的認真與誠意。

 

《多》劇的演員,全來自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學生,對於角色的掌控、設計、分析等,自有其獨特處。當中尤以黃安婷演繹的花姑,最叫人感受深刻,黃安婷透過既過度,又過份的緊張、冒失及驚惶等細緻的情狀,表達大部份港人面對沉重的工作、家庭壓力及中年危機的情緒,生動有趣。花姑那份長期無奈及焦慮感,促使未能正常如廁,如大部份的上班族,刺激編劇更直接地透過廁所,引伸劇中人處於「汙濁邋遢充滿異味的只負責排泄功能的空間裡,他們面對自己,也失去,也得到,這個空間的意義不再局限於此。」

 

花姑演繹工作上患得患失的情緒、節奏及清晰度,相對與另一演員雅麗(張雅麗飾)在感情路上不能自我放下的處理,更勝一籌。當雅麗陷進「愛人結婚了,新娘不是我」那份失落及難以自處的失戀情態,過於內歛、含蓄,繃緊的面容、僵硬的形體,難以演繹細膩的感情,然而,由於演員咬字清晰鏗鏘,節奏合度,處理對白技巧較高,叫人討好。至於陳志坤在飾演老闆時,未能精準地呈現商人氣定神閒、吹毛求疪的態度,不僅無助劇中人的性格發揮,同時亦難以令觀眾信服。由於編劇以典型的香港人物為劇中人物,演員只需抓緊此類型人物的性格和特質,作適度修飾與再創造,自會讓人留下深刻印象,更易惹起觀眾共鳴。

 

節內另一演出《九.龍城》,導演透過錄像、回憶、獨白、倒敍等劇場手法,將龍城內的啟德機場、寨城公園及涼茶舖等具標誌性的建築物,運用不同場景,逐一展現,成功喚回觀眾對龍城昔日印象,再在當中滲進鄰舍間和睦友愛、互相幫助的情景,將七、八十年代香港那份守望相助的核心價值與精神表露無遺。

 

然而,《九》劇的篇幅過於集中呈現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忽略了戲劇衝突,致使全劇淡然無味,而由於情節過於冗長,轉景次數繁多,影響觀眾投入感,缺欠可觀性。此外,劇內加插一段跳躍、翻騰的做手和動作,除展示演員的粵劇功架,目的何在,則令人費解。

 

《九》劇藉著龍城的變遷,道出往昔區內鄰舍的濃濃人情味,這種容易惹人好感的集體回憶,具市場觸覺的劇目,更使觀眾帶著期望進場,相信亦有助票房推廣,我相信在六個演出團體中,劇團在是次戲劇節中,觀眾數量已經達標。然而,在小劇場的空間內,以有限的設施、資源,演繹舊日龍城的生活點滴,雖然要改進的空間不少,仍可窺見編劇蕭新泉與導演徐偉倫勇於嘗試的野心,尚可鼓勵。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