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磯愛樂」先強後弱
文︰鄧蘭 | 上載日期︰2009年1月30日 | 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演出單位︰洛杉磯愛樂樂團 »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日期︰29-30/10/2008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10月29、30日康文署主辦了兩場「洛杉磯愛樂樂團」節目。創於1919年,樂團先後由九位名震一時的指揮出任音樂總監,現任總監埃薩‧貝卡‧沙羅倫(Esa-Pekka Salonen)由1992/93樂季帶領至今。首場節目包括史達拉汶斯基的《煙火》,作品4及《火鳥》、柴可夫斯基的《降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作品23。第二晚節目包括法雅的舞曲三首,選自《魔法師之戀》、德布西的《海》及拉威爾的《鵝媽媽》及《波雷羅舞曲》。筆者看了第二場。

 

這場節目編排頗反傳統,既無嘉賓亦無大型交響(第一晚節目兩樣都有),上下半場選曲結構也接近。節目的首尾以舞曲出戰,中間夾著一首交響素描《海》和由鋼琴改編的管弦作品《鵝媽媽》,而全晚節目又以慢調和輕拍為基礎,偶隨樂曲的變化閃出快速和大型的段落,教人精神一振。

 

指揮埃薩‧貝卡‧沙羅倫處理慢調很能做到輕柔以外,有一股透心之感染力。無論是《海》或《鵝媽媽》,部份都能在細處中尋找變化。在場所見歡眾反而在這些段落更為留意樂曲的進行,精神反見集中,與一般情況很不一樣。在快速樂段中,沙羅倫又完全不同,不但雙手,甚至頭部、雙肩和整個背部都使勁擺動,他的動律儼如看得到的音樂,整個樂團亦隨著他增加力量,《火祭之舞》(舞曲三首)和《海》及《鵝媽媽》的終曲,就展示了大型樂團的豐滿音量和強速的爆炸性,這場節目在指揮帶領下看到「洛杉磯愛樂樂團」一柔一剛的表現。嫌差的部份是個別樂器的音質並不特出,或者說沒有完全發揮出來。

 

最後的《波雷羅舞曲》不算艱深之作。之前幾首在氣氛、速度、音量上都在頗為極端的處理下取得好成績,以這首萬人迷舞曲劃上句號應該很完滿,可惜在指揮的細意經營下反變得太嚴謹工整,失去這曲令人放鬆和自由紓泰之感。此曲中的不斷重覆增強,越推越興奮的效果變為呆板、緊促、穩平,那便不是味道。中段木管還來個爆響了音之後走了樣,以大樂團來說也是少有的。不過指揮隨後收得好,加上兩首encore再一次顯示樂團的細緻演繹,整場演出還是令人興奮!

 

《曹秀美音樂會》迷人有發揮

 

不過最令人興奮,可能是不用買票而在場外欣賞免費直播的歡眾。概因康文署一如「柏林」和「維也納愛樂樂團」訪港時,在場外設有直播。在更多資源下不止是政府,其他如「香港管弦樂團」也把音樂會移到戶外演出,節目也有相當份量。說起「港樂」的節目,上半年的編排很平均。樂季初的幾套《世紀交響曲》之後有《Broadway Live》,又有馬友友的「新視野」節目;11月5日的《曹秀美音樂會》,筆者也是座上客。這位韓裔女高音很懂用聲,溫婉中層次分明,輕聲裡仍有很強的傳送力,高音轉位自然、有力、迷人。曹秀美不但技巧高,同時善演,在台上亦懂控製氣氛,演繹多首歌劇曲目都掌握到位,樂隊的配合亦理想。指揮阿哥徹拿應出手時出手,沒有喧賓奪主,這是音樂會和歌劇頗大的分別。同一人演出,在音樂會中往往有更好的發揮。可能是這原因,「港樂」主辦的歌劇音樂會已被接受,甚至公認是有一定質素的保證,這是音樂總監兼指揮廸華持除了馬勒曲目以外的貢獻。


(原載於2009年1月第36期《城市文藝》)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藝評人、文化工作者。曾當市場推廣工作,近年專注文化及藝術之推廣,評論範圍涵蓋戲劇、舞蹈及音樂節目;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