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曲的青春——觀勁金歌曲後感
文︰陳暉健 | 上載日期︰2009年9月21日 | 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節目︰勁金歌曲 »
主辦︰三角關係
演出單位︰三角關係 »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
日期︰2-5/7/2009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獨立劇團三角關係是次找來了蔡卓妍和吳雨霏兩位歌手,聯手炮制一齣見證流行曲成長的音樂劇——《勁金歌曲》。

 

身兼編劇與導演的馬志豪沒有刻意追求曲折離奇的劇本或獨特創新的表現手法,故事很簡單,描寫三個人由少年到長大的故事,當中有離、有合;有悲、有喜,可能發生在每一個人的身上。畢竟,這一部戲的焦點不在於藝術上的創新,而是把一套流行曲的青春歲月,植入觀眾的腦裡。

 

劇作一開始,對白全由流行曲組合而成,的確,流行曲對於香港人來說,幾乎和「呼吸」一樣重要,在大街、小巷,我們都會看到行人戴著隨身聽,調高音量,耳筒內傳出陳奕迅、容祖兒的歌曲,情況就像《勁金歌曲》所堅持的理念一樣:流行曲陪伴著我們的成長。然而三角關係在處理流行曲這個命題時,同時提出了另外一點:流行曲自己也在時代的滑輪中一直成長。

隨著演出時間的流逝,《勁金歌曲》中的三位主人翁持續成長,由當初的輕狂年少,到最後的成熟穩重,他們的成長,同時在唱腔中也表現出來,一開始是奇異獨特,盡情騷靈;慢慢變成成熟穩重,帶點滄桑。而他們選擇的流行曲,也伴隨著他們的成長而一直變換樣子,由當初的張國榮、譚詠麟的歌,到尾聲一幕的陳奕迅。而流行曲的成長,交織著我們的成長,到底意味著什麼呢?儘管我們身邊的日子似是無聲無息,以一種緩慢的速度流逝,但身處其中的我們,卻急速的衰老著,時代的一小步,就是我們人生的一大步。在三角關係表演的舞台上,除了看到一直長大的主角,彷彿也看到了一位名叫「流行曲」的角色,在大舞台上表演。

 

《勁金歌曲》雖然爆笑位不斷,但看著「流行曲」在舞台上的今昔變化,雖然好笑,卻有種笑不出來的感覺。整齣劇製造的氣氛是很輕鬆的,但輕鬆背後卻有一種無法壓遏的悲愴。任何事物連結上「時間」這一點,似乎都無可避免沾上負面的情緒。而流行曲發展到今日,到底有幾多首歌仍然響在我們的耳邊?很多「歌詞」業已被時代所摧毀;而雖然每個人都聆聽著流行曲,到底是為了跟隨潮流?是出於一種潛意識的不自覺?還是真的因為歌詞的感動而聆聽?聆聽之後,留在心扉的又剩下多少?《勁金歌曲》使我們重新思考這一個問題,推而廣之,對於那些貌似在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東西,我們到底把它們放在內心那一個位置?時間帶走了很多,遺留給我們,又有幾多?

 

《勁金歌曲》採取小品的形式,劇情滲入了大量的娛樂元素,演員們的表情生怪,肢體動作大,努力營造一個輕鬆有趣的環境,讓入場的觀眾沒有太大負擔。這樣也切合流行曲在香港得以蓬勃發展的原因:符合大眾的心理需求。例如社會經濟主義掛帥,物欲流行,情歌便大行其道,以補足人心對於感情的匱乏。而娛樂化的演出,對於港人也是一種很合適的減壓方法。三角關係利用大螢幕,播放一些模仿偶像的MV,也收到不少戲劇的效果。但歡笑過後,我們還是為自己心目中的「流行曲」定位。

 

三角關係的作品《勁金歌曲》以輕鬆的手法重新塑造「流行曲」的意義,當中的命題涵蓋很大,每一個人可以擁有自己依賴流行曲的原因,但無論如何,就像《勁金歌曲》最後所言:流行曲陪伴著我們成長,或許我們可以在接下來的日子,除了繼續聆聽流行曲之外,也可嘗試了解多一點流行曲的全貌。


(原載於2009年9月《藝訊》)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1989年末生,寫詩,也寫文,想再離開香港,過分迷戀墨西哥以及阿根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