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回感受,釋放思緒:談我不快樂
文︰曾可婷 | 上載日期︰2009年12月4日 | 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節目︰我不快樂 »
主辦︰W創作社
演出單位︰W創作社 »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
日期︰2-11/10/2009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梁祖堯的獨腳戲《我不快樂》,戲中主角是一個三十來歲,名叫李世杰的男人,算是一種頗典型的香港人,每天幹著自己不太享受的工作,跟自己不太交心的朋友胡混,照顧自己不太關心的家人,內心深處,還痛恨拋棄他的父親。最後在極端不快樂的情況下,他「殺死」了原來的自己,為自己安上了一個新的身份,套入一個新的人生,塑造他心目中的「理想人辦」,新身份是形象設計師,高呼「I wear therefore I am」,正好對應主角「穿上」了一個新的身份,這時彷彿很「正面」的鼓勵每個人都可以通過不停的塑造和想像,而成為他心目中的自己,有點呼應著現今最主流的消費文化,不管是時裝、樓盤、汽車、甚至五官和身上的脂肪比例,都代表了個人的快樂指標和身份,都可以買回來,人生成為自己表演的舞台,演繹能被大眾認同的燦爛人生,「快樂」的上半場就在如此一片喧樂熱鬧的氣氛裡完結了。

 

可惜最後主角這個追求快樂生活的計劃也不太成功,畢竟一個人,就算披上最完美的包裝,編寫最美好動人的過去,也除不掉身體感官刻下的記憶,改變不了最根本的味蕾,啃掉一盒好看的和菓子,騙了全世界,騙不過的還是自己,背叛自己大概才是最大的痛苦,「擺脫過去」最終反而成為主角最大的夢魘。「擺脫」是為了要叫人忘記痛苦,可是痛苦在你狠狠站在它面前之先,能夠讓你拔腿就跑嗎?還是默默變成了一顆長在暗處的脂肪瘤,好像不會影響健康,卻叫人沒法從容的生活,無法再開動生命的engine往前衝,不知不覺影響了生命的正常運作?

 

劇中李世杰的父親李景文,前半生拋去人生所有的擔子,把該負的責任都卸給身邊的人,最後卻患了老人痴呆症,只保留了記憶最美麗的部份,快快樂樂的渡過餘生,反觀腦袋健全的兒子,就算變成了理想中的完人,也擺脫不了不好的回憶,叫人最難以承受的,究竟是生命之輕,還是生活之重?上半場和下半場像是帶點對稱性的「對照實驗」,一幕是享受帶點自欺欺人的假快樂,一幕是赤裸裸面對真正的不快樂;上半場的快樂是通過想像,下半場的不快樂是源自記憶,最後當主角真切的面對了過去,尋回自己真正的感受,思緒才得到真正的釋放。

 

就在李景文的喪禮的一場戲,李世杰說生命燃燒了,感覺到快樂就在當下,這一刻的他,不需要扮演任何角色,不需要否定任何感情,不需要懼怕任何可能性。或許生存在這個時代,活出這種生命是有點天方夜譚。京子(李景文的日本情人)這個帶點抽離的角色,讓故事沈澱出另一種角度,在她身上看出年齡、經歷都是生存的界限,同時也是生活的材料,她堅持完成表演的過程,表現出快樂的多樣性,眼下突然給迷糊了,這究竟是梁祖堯還是京子呢?感謝那場戲外的小提琴表演,分享了難得的真摰,音色不完美,也完整了戲劇。活了一些日子,多少掌握生存的美好,除了在於能躲開多少的無可奈何,還視乎能觸動多少敏感的神經去感受周遭的動人的旋律。對於快樂,在劇場的一角,扮演觀眾的角色,黑暗中又可以看出了一點端倪。


(原載於2009年12月《藝訊》)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新進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