坂東先生的個人舞台:評中日版牡丹亭
文︰周珮君 | 上載日期︰2011年5月20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節目︰牡丹亭 »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新視野藝術節)
地點︰葵青劇院演藝廳
日期︰19 - 21/11/2010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演出當晚走進劇場,腦海中還是參觀技術綵排時的印象:先生身穿便服在台上走位的認真投入,轉身時自然流露的婉約嫵媚,和其他演員交流的寬容謙恭,談笑風生中散發的風範與氣勢令人難忘。

 

也許是帶着過分的期待,看第一折〈遊園〉杜麗娘亮相,卻有感裝扮起來的先生似是失卻了綵排時的光采,身板有點僵硬而拘謹,反像是被戲服負累着。到得遊園過後「小姐身子乏了」,方驀然發現之前我心中冀盼着看見在飾演着誰人的坂東先生,竟然忘記眼前的是那青春卻滿腔愁悶不能解的杜麗娘,本就不應鋒芒太露。

 

節目挾着「坂東玉三郎中日版崑劇《牡丹亭》」這麼長長的一串名字,自然將觀眾的注意力引導到「中日版」和飾演杜麗娘的「日本國寶級歌舞伎大師」坂東先生身上。雖然我也相信先生不希望甚麼國族的因素影響觀眾對其藝術的評價,可是中日的語言隔閡實在為演出帶來了很不一樣的衝擊和難度。第一在於演繹杜麗娘本身,第二在於與其他中國演員的交流。

 

雖然先生將唱詞念白一字一句的讀音都記下來,更加仔細研讀劇本及中國歷史文化,畢竟中文不是他所熟悉的語言,理解經過日文翻譯,唱詞於他大概是語音多於字義。論唱腔念白,當晚聽起來縱得其形卻總覺得有所欠缺。尤其他細緻微妙的眼神動作,成為眼前栩栩如生的杜麗娘,可是像在水底吟誦着可讓人分辨但聽不懂內容的愁思。

 

或許部分由於演出當晚狀態不佳(聲線也不太穩定),先生與樂隊和其他中國演員的交流配合也有落差。但相信更重要的原因在於中日語言的差別,特別對於感受對手的感情變化形成障礙,這一點先生在訪問中亦有提出過。當晚他與其他演員如俞玖林(飾柳夢梅)和沈國芳(飾春香)的對答反應彷彿都心不在焉,若有所思的慢了半拍,一直到〈離魂〉始漸入佳境。

坂東先生本來就是舞台上極具魅力的人。他演的是杜麗娘,由日本人演崑劇的杜麗娘,焦點難免全都落到他身上。語言限制了他與其他演員的交流融合,加上他個人氣質的靜態美令人凝神屏氣,相比其他演員的動態就顯得有點格格不入。

 

語言方面的欠缺是先天不足,但同時凸顯了他的身段和那豐富的表達能力。輕輕忸怩的轉身,弱不禁風的搖曳,一顰一蹙,一言一笑,都將情竇初開又苦相思的十六歲少女演繹得淋漓盡致。

 

有人批評他混和了歌舞伎的動作,並不全運用崑曲的身段,所用水袖的動作、走台步等都有瑕疵。以藝論藝,先生接受崑曲訓練日子不長,曾接觸學習的劇目唱段很窄,無可否認技巧上是不夠火候。但是他選擇簡化身段動作,不僅是巧妙地避重就輕,更加是出於藝術表達的取捨。坂東先生沒有以歌舞伎改變崑曲,反而像白雪仙吸收京劇以改進粵劇,最少帶着繼承並提升崑曲的謙虛尊敬的心。

 

中日版《牡丹亭》是坂東先生的個人舞台。他的演出讓我們看到對中國傳統藝術進行跨文化探索的可能性和限制,在「新視野藝術節」的語境之中也可算是成功的嘗試。

 

「藝評新世代──藝評寫作導領計劃2010」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新視野藝術節)主辦,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策劃及統籌。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香港中文大學 心理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