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節「集感」煲 — 龢鳴、揚一、野孩子與小玩意
文︰陳卓章 | 上載日期︰2003年6月10日 | 文章類別︰藝術節即時評論

 

主辦︰香港藝術節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湯底

 

三月閉幕的藝術節,巳是第三十一屆了。算起來,第一屆舉行時,我才不過十歲!十年人事,何況三十有一!人已出現中年的衰弱,可藝術節卻愈來愈活力充沛!香港事事以經濟效益掛帥,藝術節竟能屹立至今,的確是奇葩。如果香港真的是個文化沙漠,藝術節就是棵肥碩的仙人掌。

 

這回藝術節,我挑了四場中國音樂表演來看,分別是陳國華的小玩意,楊一與野孩子的北京謠滾及龢鳴樂坊兩場演出。它們的素材雖然不同,但都擁有一條共同的臍帶 – 中國人的音樂,和一樣的胎痣 – 創新。於是把它們集起來,看看中國人的民族音樂,誕生了甚麼新東西。

 

材料一:蕃茄

 

先說龢鳴樂坊的的夕陽簫鼓和老香港。如果當時有蕃茄在手,一定會擲。原因一:音樂會以「清代樂器,傳統彈奏技巧」作招徠,可是兩場表演都奏不出樂器獨有的音色與特色!場刊既沒有關於樂器的介紹,也沒有提供「傳統彈奏技巧」的導償!

 

二:六位樂手表情麻木,疆硬的臉與米高積遜不遑多讓!台上演出,呆若木雞或動作跨張(像辛小紅那樣,一提弓一擺髮,直教人想起深圳disco內的「搖頭妹」)皆不堪入目!領奏的二胡樂手王志聰,可能平常穿慣西服,一旦穿上長衫布鞋,走起路來活像踢?拖鞋上台,一襲長衫搖風擺柳像個殯儀堂官!穿「古裝」與時裝舉止有別,應該注意。說到團員的長衫,衣不稱身之餘,所選的藍色也太媚俗了!

 

三:不管是那一類曲目都奏不出味道來!樂曲要求的技巧算是交足功課了,但樂曲想表達的情思則完全欠奉!這反映了當代中樂學院訓練的缺憾 – 側重技術提升,忽略了感性培育,把學員塑造成一件樂器而不是樂人!至於羅永暉的邀約作品「出水一聲蛙」,為創新而創新,為突破而突破,活像櫥窗裡的偶人,有花枝招展的媚態,無感人肺腑的靈魂!乏善可陳,只能說句:出水一聲「差」!

 

不過,劉小康與盧秀嫻的舞台燈光設計則值得一讚。簡約儒雅,淋漓地突顯音樂會的主題和風格。整體來說,這兩場音樂會:不見夕陽艷,不聞簫鼓情!

 

材科二:車票與啤酒

 

「長街上的路燈伴?這些回不了家的人;這麼多的十字路口在我面前;路過的人啊,消失在動盪的年月裡」是路宿者與盲流的落拓和迷失。「子女一天天地長大,他們也一年一年地衰老,多希望兒女爭口氣,能從小鎮上走出去」是山區農民希望下一代突破貧困宿命的企盼。「城裡的人鬧下崗,我們進城把飯碗端;立交橋下鋪被蓋過一夜,這樣的日子熬一天少一天」是經改必然的陣痛。「他又上街賣烤白薯,東張西望躲?工商」是草根掙扎求存的哀傷。一把結他一片口琴,近乎吶喊的un-plug,車票接車票,十年來到處流浪賣唱的楊一,是廣大群眾的代言人,把今天中國國情鮮明地反映。

 

出身雖然是汽車售票員,紡織工人,小學老師,書店店員,輟學中學生,在北京「河」酒吧的煙酒裡作固定演出的野孩子樂隊,以西北人的嗓喉,以結合西北民歌和西方un-plug的音樂,像他們的祖輩那樣,在北京這個新的高原與山野,唱盡現代城市紙醉金迷下的孤寂落漠與迷惘!除了醉人的結他,嘹亮的口琴外,沙棍、手風琴與手鼓,使樂隊更具特色與個性,使他們的音樂更堪玩味!既蘊含現代西方元素,又不失自身傳統文化本位。

 

材料三﹕中華拉麵

 

新港樂人為一部舊上海由阮玲玉主演的抗日默片創作及現場演奏配樂,絕對不是樁「小玩意」。從意念到配器都別具創意。陳國華揉古合今,中外樂器並用的個人風格,在這首配樂裡顯露無遺。整首配樂,既沒有刻意標榜中國傳統音樂元素,聽起來卻又充滿中國音樂的感性,充滿中國情。感覺有些像日本的中華拉麵或中華料理!

 

優美的主旋律在整部電影裡貫串穿插,整體性做到了,只是由於片長關係,到了電影中段,不斷重覆的主旋律巳開始變得沉悶,實在可惜。編曲方面,琵琶和吹管樂器在關鍵處都能盡緻地為劇情營造特效與氣氛,而鋼琴則細膩地雕塑出整首配樂的肌理;只是,黃安源父子兩把二胡,有點兒無用武之地,二胡的音色和特質未能好好發揮;至於大提琴,可說是整首配樂的靈魂,是主角人物葉大嫂心靈深處的所在,沉哀中擁有堅毅不屈的雄渾!

 

上菜

 

音樂從創作到演奏,如果沒有投放感情,聽到的只是聲(sound)而不是樂(music)。而感情則源於生活,打從詩經的關關雎鳩,到楊一與野孩子的吶喊,無不與生活緊扣。至於生活,雖有古今南北之別,但民族感情的DNA是不會消失的。陳國華的華僑風味,楊一與野孩子的現代形體雖然有別,但對生活、人生的感性反應是一致的,中國人的。從古曲夕陽簫鼓到北京的搖滾,不管怎麼變怎麼新,只要不離中國民族的性情與音樂審美特質,就必定不會迷失自我與本體,不會在世界民族音樂的範疇內喪失本位,亦必定能夠引起中外聽眾心靈裡面人性的共鳴。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