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代——「絕代」枷鎖
文︰黃佩君 | 上載日期︰2011年5月20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節目︰後代 »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新視野藝術節)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日期︰19 - 21/11/2010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林氏一家,在一九九零年代,隨?阿海因愛滋病離世,終告「絕後」。舞台最後一剎,布幕隨?火花撤下,彷彿是為這個家庭的未來畫上句號。看畢全劇,筆者心想三位女士的故事還沒完,只是一生的執?,到那刻已殆盡,以往做的所有事情都好像全無意義。九十年代已過,筆者認為三位女士還有精彩未完的未來。

 

《後代》刻畫的新加坡四十年來家庭倫理的發展,同時也是華人社會的現實寫照。說是「普通」的倫理故事,卻以不普通的手法表現。第一幕以寫實手法演繹,幫助觀眾代入故事。導演鄧樹榮於第二及三幕把三母女間離,在三束光線中各自演繹。這部分看得出有金錢預算的考量,迴避了要找小女孩演出及以寫實的化妝佈景令觀眾投入。因此這部分很考驗觀眾的耐性,後排有男觀眾觀看至睡?打大呼,加上兩幕大部分時間只有對白,十分清靜,第三幕更只有小量燈光照?演員的頭顱,兩排的觀眾都清楚聽到他的呼嚕聲。

 

然而,母親和兩位女兒的現實掙扎於第二及三幕表露無遺——經濟及搬房的考慮、大姊的戀愛、二姊的大學夢……於第四幕播影片之時,三位主角都於舞台前方定鏡,彷彿訴說?三人多年後的內心掙扎。房搬了,卻沒有比以前快樂;豆芽夢做不了,大學也不能進,最後更離了婚,都是為了阿海。但阿海卻沒有在這個家出現過,付出過。究竟自己這麼多年的犧牲是為了甚麼呢?

 

雖然場景簡單,只有素色沙發、風扇、一面照不到的黑色鏡子及多張椅子,卻不像一個「家」。演員的活動範圍,或全劇的場景就只有這個「家」,裏面的傢具也幾十年不變,只是擺位上有分別。三母女一直都被困在這個「家」,與其說是一個「家」,不如說是一個「枷鎖」。三母女的所有決定、行動都為了這個枷鎖——一個重男輕女的枷鎖,母親搬房存錢是為了阿海念大學;大姊不念書當女工為了阿海能念書,不戀愛也為了這個家;二姊放棄學業都是為了阿海。因為這個「鎖」,三個人都找不到自我。不用背上這個「鎖」的角色,都不存在於場景中:阿海和大伯,而他們卻把這個「鎖」交給了家中的三位女性。

 

以往男女在家中分工清晰,男的出外打工或農耕,女的在家生兒育女打理家務。女性彷彿嫁了就是給家鎖住,女性的所有考慮都是為了家。最近有廣告說,「嫁」就是給「女」人一個「家」。然而,一個「家」的定義是如何呢?在第四幕影片當中,母親說搬到組屋以後更是「家 不像家」——大女兒沒有嫁,二女兒離婚又跑回來,小兒子連家也不回頭看一眼。「家」對於母親來說是傳統留下來的觀念:女兒高高興興的嫁出去,兒子娶個乖媳婦,弄孫為樂,就如她的舊鄰居一樣。時代巨輪卻悄悄的無聲無息壓下來,傳統「家」的觀念剝落得一乾二淨,現在甚至沒有母親,孤家寡男都可以擁有自己的孩兒。

 

隨?布幕「啪」一聲的撤下,三母女一生的執?,一剎那就崩落。母親可能快要走到人生的盡頭,但兩個女兒還有很長的未來。結得到婚不一定能代表幸福。容許我為兩位女兒寫個 二零一零年的結局:

 

大女兒在四十來歲找到心中所愛——他不需要有錢、有房、有車,只需要愛護她。二人不需要婚姻去證明愛情,攜手到老,並不需要一紙婚書。二女兒重回大學念書一圓大學夢,閒時唱歌為樂——好一首〈掀起了你的蓋頭來〉。隨? 時代演變,枷鎖不攻自破,生錯時代的二人,或許今天會擁有更自由的生活。

 

「藝評新世代──藝評寫作導領計劃2010」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新視野藝術節)主辦,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策劃及統籌。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香港科技大學 市場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