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實豐富的孑孓之歌
文︰小文 | 上載日期︰2003年4月26日 | 文章類別︰藝術節即時評論

 

主辦︰香港藝術中心、前進進戲劇工作坊
演出單位︰劇場工作室 »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麥高利小劇場
日期︰4 - 6;10 - 13/4/2003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我對梁小衛的說唱演出,始於何應豐的《大路西遊》,現場樂隊演出配合演員的節奏拍和,把中國戲曲中唱唸做打提昇至另一個層次,似現代手法演繹傳統的唱唸做打,中所常出的震撼效果,至今仍印象難忘。

 

根據創作人的簡介,這是一段段死與生之間的感情記錄,既然是個人的感覺體會,內容的整理編揮可以更自由發揮。短短的一小時就有12個分場,演員/創作人梁小衛充份發揮她的強項──以人聲為創作主題,以唱唸表述整個故事和情懷,實驗人聲和樂器聲在劇場的現場效應。每分場幾乎都用不同的音、效處理──朗誦、吟詠、歎、高歌、說唱、再配以混音或/及現場表演,樂器除鋼琴、大沙錘‧連皮具都可以變成敲擊樂器。歌詞既有頗為口語化的廣東話,亦有文雅的國語,表現手法和內容頗為多樣化。10個分場有如10首詩篇 (The poems) ,不統一的特點反而變為不同的風格,這是一個不錯的處理。

 

演出的空間的充份利用頗見心思。佈景是頗為簡約,入場最引人注意的莫過於鋪滿堆砌著一件件摺疊的衣服的舞台,不同的顏色剪裁高高低低像一條崎嶇的路,演員亦可以有點不經意地拾起換衫,場景就隨著這些蛻皮而交替,節省過場時間,觀眾的情緒亦隨著這些動作來進入另一個環境。讓演員發展下去,甚至可以變為即興演出。圍繞在觀眾位裏是數個水袋,塑膠袋注滿清水和水草,懸吊四周,把舞台空間擴大了,像是雨或孑孓生長的水塘。其後由上吊下的水晶吊燈把整個麥哥利變為客廳,亦產生一些動感。

 

相對而言,錄像處理則有點不足,首先是沒有充份考慮觀眾的視點,四面坐了觀眾,但只在演員進場處和鋼琴擺放做兩幅牆上投影,除了一面觀眾是正面外,其餘三面的觀眾看得頗為辛苦,角度扭曲不在話下,有時候甚至會錯過開始的片段和部份影像。其實那些錄象是拍得不錯,角度和節奏的掌握頗有電影感,不穩定的手搖鏡帶出濃烈實驗味道,重覆又重覆的影像,部份模糊不清的細節,推進變焦的令人產生疑問之餘,帶有回味的空間。

 

但由於本劇仍是在實驗階段,但表現的水平高低不一,觀眾的接受亦並不一定同步,效果難免參差。幸好場刊附上全部歌詞,中英對照,多少可以幫助觀眾進一步思索瞭解。但內容積得太多,原本是相輔相成的歌曲、表演和錄像,往往因為剪裁和調度問題,令觀眾因太多重點而視線模糊。試驗本來就是開拓更大的空間,探索更多可能性,悅目和清楚易明未必是衡量的標準。但如果能多注意作品與觀眾之間的關係,提高觀賞的趣味,不難引發更多的共鳴。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