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姬傳奇的成與敗
文︰周凡夫 | 上載日期︰2003年11月11日 | 文章類別︰藝術節即時評論

 

節目︰瑤姬傳奇 »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日期︰16 - 19/10/2003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三幕十場另加序幕的中國歌劇《瑤姬傳奇》首演落幕後,電視節目的現場訪問,提出的問題便是成功還是失敗?看來要求即時找出成敗的答案,已不僅是大眾傳媒的心態,更已是現代社會的普通現象,而這亦正是要發展中國歌劇面對的重大壓力。

 

《瑤姬傳奇》的故事,將大禹治水和巫山神女峰的瑤姬仙女神話組結合,充滿想像與浪漫情懷,唱的是普通話,還同步配合字幕,《傳媒春秋》訪問的觀眾反應正面,原因是能看得明白,看來這次製作能打破好些觀眾對歌劇難明的心理障礙;然而,歌劇追求的是發揮音樂與戲劇結合的藝術魅力,在西方有無數藝術家做了超過四百年的功夫才有今日的局面,但中國歌劇則仍處於探索階段,《瑤姬傳奇》的不成熟是事前便可以預料得到的事,檢討其中的不成熟之處,顯然對中國歌劇的繼續探索具有與鼓勵掌聲同樣重要的作用。

 

《瑤姬傳奇》在音樂與歌詞結合上雖然仍出現有個別「倒字」現象,但陳能濟以西方管弦樂來伴奏的音樂,已能擺脫中國傳統民族音樂的窠臼,是一種帶有浪漫色彩,富有旋律而不失中國味道的音樂;其中幾段加入二胡、管子的音樂,中西樂器的色彩融合亦很自然而有效果,至於歌詞露字效果較不理想的問題則較複雜,不一定是創作上的問題,西方歌劇為求不用擴音仍能將聲音穿越樂隊投射到後排觀眾,亦往往犧牲了清晰露字的效果。其實《瑤姬》最大的問題是男女主角徐林強和盧瓊蓉對大禹和瑤姬兩個人物的音樂個性未能完全掌握,盧瓊蓉的歌聲亦乏穿透性,聲音未能讓較後排的觀眾聽到,音樂的戲劇色彩、感情等變化也就無從談起了。最後一幕化石,安排在較後的台位,瑤姬的唱段似有若無,加上所化之石過於人工化,豈能感人呢。同時,瑤姬的造形似村姑女僕,多於純情仙女,服裝設計之失誤應負部份責任。

 

其實,除了瑤姬的服裝外,德籍設計師彼得施克勞的服裝與舞台設計都富有現代感和想像力,為舞台的視覺效果帶來很強的可觀性,天圓地方的理念能貫穿在各個場景中,成為統一的舞台結構,亦有很好的效果;唯第二幕的水晶宮場景考慮欠周詳,斜揭而起之鏡面設計有新意,但卻大大局限了舞台上的演區,載歌載舞的場景要變成「棟篤舞」。其實這一幕最能發揮舞台視覺效果和娛樂效果,開場海龍王與龜丞相以RAP歌形式介紹人肉盛宴菜式,生鬼之歌詞正是陳鈞潤所長,奈何僅曇花一現,未有好好發揮。

 

就演唱表現而言,幾位配角的表現都較主角出色,形象亦較鮮明;然應考慮邀請戲曲中人指導演員的身段動作,有助於演員在舞台上走動的形態,強化中國歌劇的中國感覺。

 

《瑤姬》再一次展示中國歌劇在音樂與普通話的結合,歌唱家的掌握演繹等問題上,仍有很大的探討和發展空間。歌劇是一門複雜藝術,今次的創作和製作班子,不跨越了多個地域,就同樣複雜,創作和製作過程所併發的火花,必然不少;《瑤姬》中有不少不成熟的毛病,都來自溝通和醞釀不足,十八個月的籌備創作對一個大型原創歌劇來說,確實仍不足夠,或許,如果是一個長期合作的班底,效果會好得多,成與敗的比重可能會有所改變。


(原載於2003年11月4日《明報世紀版》)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副主席。本地資深音樂評論人,1982年開始至今,一直在香港電台第四台主持古典音樂及文化節目,於2011年獲香港特區政府頒授榮譽勳章,以表揚其長期積極推廣古典音樂及藝術欣賞所作的貢獻。著有《愛與音樂同行─香港管弦樂團三十年》、《四季集─文化澳門十年評論集》、《現代香港的起跑點─大會堂五十年的故事》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