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劇場重遇久別的親人
文︰草木 | 上載日期︰2003年11月11日 | 文章類別︰藝術節即時評論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演出單位︰中英劇團 »
地點︰葵青劇院演藝廳
日期︰31/10 - 2/11/2003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最近兩三個月,留意文化活動的朋友一定會接觸到一個名字──黎民偉。香港電影資料館籌辦了一系列的活動包括電影放映、展覽和講座去介紹他的生平和貢獻。中英劇團亦把他搬上舞台,由盧偉力導演《香港電影第一Take──黎民偉.開麥拉!》。

 

在看《黎》劇之前,我知道黎民偉是「香港電影之父」,拍攝香港第一部故事片《莊子試妻》,女兒黎萱是資深演員,但對他的事跡認識有限。導演清楚一般人對他不太熟悉,因此採取「人物傳記」的框架,把他的一生經歷呈現出來。

 

處身於中國最動?的五十年,黎民偉經常地站在最前線,見證和參予變革。他既是一個革命行動者又是一個電影人,他參加同盟會推翻滿清,民國初年軍閥割據時他加入中華革命黨、國民黨繼續未完的革命。清朝末年黎民偉已經表演話劇宣傳革命,對當時的新玩意攝影、電影感到興趣,目睹很多革命同志變質,人心革命更加重要,提倡電影救國。兩個身份的融合應該是他拍攝的紀錄片,尤其是北伐和抗日,驅使他冒?炮火走到最前線。

 

作為「人物傳記」,《黎》劇要說服觀眾劇中主人翁是有重要的地方。最好的方法是把事實擺出來,讓觀眾自行判斷,適當的運用原材料會提高全劇的感染力。導演直接採用黎民偉的作品來建構全劇的分幕緊扣?他生命的五個階段。從《莊子試妻》的劇照感到黎民偉對這個新媒介的好奇;而北伐和抗日的片段,可以感受到他的愛國情懷和對電影社會功能的執?;而阮玲玉的選段,那實驗性的拍攝手法,側寫他對中國電影的貢獻,?意培養一眾早期電影藝術家和對人與事的包容。

 

面對有力的錄像設計,演員演出的部份有時變得有點蒼白,當然也有令人難忘的地方。嚴珊珊上前線訣別的一段,表現革命兒女的感情。值得一讚還有古天農飾演的梅蘭芳,不只是演得好,而且整段戲令人感受到聯華在黎民偉的領導下,在中國文化藝術上是有重要的位置。而之後的心靈對話正是全劇高潮,黎民偉的電影事業已到達頂?,對阮玲玉的死有遺憾,但令他對生命有更深的體會。奏出聶耳的義勇軍進行曲,象徵他肩負承先啟後的使命。戲中花了不少篇幅描述黎民偉的家庭生活,尤其是嚴珊珊和林楚楚兩位妻子的關係,嚴珊珊的氣度宏大,不只協助丈夫迎娶林楚楚,還要平等待她。林楚楚也是非常賢良淑德,盡心盡力照顧病中的嚴珊珊。兩位演員相當稱職,讓觀眾可以感受到她們至親的關係。不過可能由於取材自日記關係,加上劇情跨越四十多年,人物眾多,無論怎樣去蕪存菁也不能避免煩瑣,部份角色的形象和性格有點模糊,難令觀眾有深刻印象。

 

今次演出的真正主角其實不是台中的演員,而是台側的敘述者。她就是黎民偉的女兒黎萱,她憶述她摯愛的父母親和家人。每次她回望台中,她那眼神彷如看到他們重現。黎萱是一個非常出色的演員,她把內心的感受運用表演技巧包括表情、眼神和聲線表達出來,那感染力實在是很大,令觀眾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我還記得她介紹生母林楚楚出場時咀角泛起的一絲笑意,她腦海中可能正想?和母親一起快樂的日子。令人更動容的是她憶述因為要返回內地唸書和患重病的父親告別,要強忍自己的感情,頭也不敢回,恐怕會捨不得離去。可是那次告別已是永別,再沒有機會見到父親了。說時眼裏泛?淚光,到謝幕時心情仍未能平復。

 

黎民偉生命的最後幾年,很多子女都身在外地,不能常常陪伴他,可說是有點遺憾。但可以告慰的是現在他的子女通過資料整理出版、參與舞台演出,讓更多人認識這一位「國片之父」。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