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曲需要真誠的對待
文︰劉勤銳 | 上載日期︰2003年2月11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節目︰吳門雅韻 »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演出單位︰江蘇省蘇州崑劇院 »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日期︰25 - 27/9/2002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曲 »

新近江蘇省蘇州崑劇院來港獻演,貫徹其恪守傳統的藝術取向,給我的卻是「煥然一新」的爽快感覺。其「新」不在於花巧的堆砌、刻意的鋪張,反而在於簡樸純粹的表演方法,將崑曲精髓中的精髓發揮得淋漓盡致。當今不少職業崑劇團絞盡腦汁以各種伎倆「色誘」觀眾,令人眼花撩亂;蘇崑清淡樸實的演出,反而一新耳目,教人心曠神怡。

 

這次蘇崑的演出堅持沿用傳統戲曲的美學元素,純以一桌二椅建構簡約、寫意、虛實結合的舞台。平平無奇的桌椅,可隨情節的推展幻化為《紫釵記‧折柳陽關》中霍小玉腳下的山巒、或《燕子箋》中供鮮于佶落荒逃竄的狗洞,體現了中國戲曲美學宏闊的藝術理念。撿場的復原,不但省卻了置換場景時的開幕關幕,避免破壞戲劇的整體節奏,更同時在台上的演員及台下的觀眾以外築起另一個「第三世界」,進一步擴闊了舞台層次,較諸當代一些砌砌台階架架橋的舞台機關,境界高妙得多。小型樂隊的配置,則切合了崑曲演唱「絲不如竹,竹不如肉」的審美原則,充分展現水磨腔靜謐如行雲流水般的美態。棄用揚聲器的原聲演唱,讓觀眾聽到原汁原味的崑曲,亦盡顯演員真金不怕洪爐火的深厚根底。

 

以上這些傳統美態,已足以令愛好崑劇的觀眾心醉神馳,但我覺得蘇崑還擁有異於其他劇團的獨特魅力,而這股魅力最能彰顯於一班樸實無華的演員當中。日前《大公報》一篇文章把崑曲喻為「雪裏梅花甘冷淡」,委實熨貼。她正正是雪裏的梅花,沒有先聲奪人的外表,卻從骨子裏徐徐散發陣陣幽香;可惜現今很多崑劇團都把她當作人工培植的聖誕樹,弄得一身花枝招展,卻彷彿把崑曲的生命埋葬在張愛玲的筆下:「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崑劇質樸、富有深度的美,必須透過實而不華的好演員方能得以呈現。我覺得,她有別於其他戲曲劇種,蘊含一種渾然天成的美。蘇崑的演員,不會賣弄矯揉的花腔、繁瑣的身段、俗艷的衣飾或奇偉的武術來刺激觀眾的感官。他們展示的,儼如音樂、歌唱、舞蹈、文學等等的精髓,與人類的情感交織而成,卻又全無斧痕的一件藝術精品,把觀眾的思緒牽往一個難以名狀的美的極致。要成就這一切,演員情感的表達至為重要;在這方面,我認為蘇崑是現今的職業崑班之中其中一個水平最高的劇團。如《紫釵記‧折柳陽關》的霍小玉,與夫婿分別時的悲戚心情十分複雜──夫君正要趕赴戰場,其性命安危已足夠叫人擔心了,卻又恐怕若夫君立下戰功便會見異思遷,心情忐忑之餘充滿矛盾。若演員沒有加以細心思索,感情容易流於空洞或激越;王弘芳的細膩演繹卻恰如其分的揭示了霍氏深層的心理狀態,表達情感之際不會過分澎湃或外露,處處切合角色尊貴的身分,毫無之弊。又如《滿床笏》中的師氏,在家中地位超然,卻偏偏無法履行女性最大的天職。面對命運的播弄,內心感情的糾葛千絲萬縷,柳繼雁卻能層次分明的一一呈現,不慍不火,並能同時兼備古代中國女性罕見的聰慧和固有的嫻淑;若改由一些喜歡「穿紅綠」的演員擔綱,恐怕又會跑出一隻七情上臉的河東獅來!

 

演繹崑曲須含蓄蘊藉,切忌浮誇;演員若要展現崑曲內在的韻味,單憑在台上的「扮演」很容易「露出馬腳」,必須植根於自身平日的修為及涵養。就如柳繼雁老師,台下的她樸素沉實、謙厚內斂;絕對堪稱「身懷絕技」,卻不會拘泥於什麼一級二級演員的虛名,儼然雪中的梅花,甘於淡薄。聽崑曲者亦然,必須抱恬靜的心,才能領會她的內涵和長處。我們的崑曲,需要的是真誠的演員、真誠的知音,和真誠的對待。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劇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