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賣命引擎的幾點思考
文︰陳瑋鑫 | 上載日期︰2010年11月2日 | 文章類別︰藝術節即時評論

 

Andrew Curtis
節目︰賣命引擎 »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新視野藝術節)
演出單位︰出奇舞(澳洲) »
地點︰葵青劇院演藝廳
日期︰22 - 23/10/2010
城市︰香港 »
藝術節︰新視野藝術節2010 »
藝術類別︰舞蹈 »

如何善用數碼影像科技去提升現場演出的效果,有機地配合舞台上的表演者以加強視覺震撼,一直是不少多媒體藝術家及演藝創作人的理想目標。今屆「新視野藝術節」請來的澳洲表演團體「出奇舞」(Chunky Move)就是其中一個努力嘗試把最新的舞台科技融入當代舞蹈的演藝團體。這次演出的舞作《賣命引擎》(Mortal Engine)來頭不算小,2008年於澳洲本土拿下最佳視覺或形體劇場製作獎後,2009年更於奧地利電子藝術展(Prix Ars Electronica)中,贏得混合藝術組別的特別表揚殊榮。不過綜觀整個表演,技術層面上的確出色,可是從看舞蹈演出的角度,就不甚對味。

 

如果這是一個純舞蹈演出

 

假如把《賣》的演出看成是純舞蹈,嘗試排除其他眩目的舞台視覺技法,剩下的雖然也有精彩之處,但大部分時間舞者的動作都似乎是為了把互動的影像處理表現出來。一眾舞者皆是為了影像效果的出現而動,而非由身心出發的感性律動。真正能夠讓舞者不受互動影像的影響而舞動的片段只有數段,最令我深刻的卻只有最微細的手指活動,因為那是最人性的活動……

 

如果這是一個科藝展演

 

假如把《賣》看作一個最新互動科藝的展示項目,在純技術的層面上的確十分出色:動作辨識方面,現在的系統相當準確而且反應速度高,能夠以接近實時把舞者的形態描繪出來並以影子效果投映於舞者所在位置。負責互動系統設計的費達‧韋斯(Frieder Weiss)曾於上屆「新視野藝術節」來港主持工作坊,講解他所發展的攝影機傳動追蹤軟件系統,這次可以看到有關系統應用於現場演出,效果很好。至於事先張揚,演出尾段的7分鐘激光秀,配合煙霧與聲效,果然十分刺激,特別是坐於前排的觀眾,刺眼的綠色光束就在眼前閃爍穿梭,舞者在何方也不容細看了……

 

如果這是一個多媒體舞蹈演出

 

場刊內的「創作筆記」如是形容:「《賣命引擎》是一場糅合了舞蹈、錄像、音樂和激光的演出」,而且強調舞者與其他元素的即場互動。儘管表演時的人機互動是明顯的,可是在段落與段落之間,操作員也只是把電腦程序一個接一個的執行,台上的舞者像是按序示範各段的視覺特效特色。個人認為,一個成功結合科技與舞蹈的演出,舞蹈仍應是主導,視覺特效該視作是舞動的延伸。可是在《賣》中,除了其中一段在斜台上的雙人舞,配合對角線跟舞者交差「碰撞」而顯示的粉碎效果令我有所觸動外,其餘大部分時間我都只見舞者與科技的「觸碰」,沒有強烈的感覺,僅僅比劃「接觸」罷。

 

台上只見「引擎」少見舞

 

整體而言,《賣》的舞台視覺效果確令人讚嘆,我絕不否定演出的可觀性。可是眩目的效果未能把舞蹈表演提升至另一層次,反而把舞者的演繹一一蓋掩。無論舞者如何「賣命」,台上最終也只見「引擎」少見舞,對於一個強調兩者互相影響並對等的演出,就談不上是成功了。最終一場,編舞還刻意在激光亂舞後把焦點拉回到舞者(人),在舞台上只打下一束光,聚焦於兩人模彷米高安哲羅名壁畫中上帝與人的指頭靠近接觸…… 畫蛇添足之餘也甚為尷尬。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資深藝評人及表演藝術研究者,自1998年起於港澳不同媒體上發表有關劇場、舞蹈及視藝等評論與專題文章。曾任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項目經理(2015-2017)及香港舞蹈聯盟《舞蹈手札》編輯(2020-2021)。現職大專講師,並分別為香港舞蹈年獎、香港小劇場獎及 IATC(HK) 劇評人獎評審委員,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評論組顧問及舞蹈、戲劇、藝術評論界別之審批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