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死》是7A班戲劇組的一個劇場節目,那是一個有關死亡的故事。犯人根被困囚室,而鳥,即看著根的施刑者則要看著他活活餓死。對於根,死亡在即,尋找生存機會是唯一可做的事;縱然那看似是徒然。鳥不好過,是因為那等待別人死亡的恐怖蔓延。
想死,是因為不愛惜生命,還是害怕生命?
《想死》在藝術中心麥哥利小劇場進行。劇場地方小小,黑黑的,尤如一個密不透風的密室,很有囚室——一種被囚、不見天日的感覺。開場形式很特別,其實我也不肯定那是一種手段,還是一個不經意的開始:劇場快要開始了,在等待的一陣子,他站上了舞台。他緩緩的坐下,倒了一杯紅酒,細意品嚐。那是一副悠然自得的樣子。他把雙手輕按在琴弦上,柔揚音樂傾刻間彌漫著整個囚室。死亡倒數開始。
他是誰?他是樂師。
他擔當了天使與魔鬼的角色。他是天使。他提醒了、教導了根尋找生存的出口,他帶給根一些出走的希望。他是魔鬼。他揭開了鳥害怕看見死亡、他曾錯手殺人的舊瘡疤。
樂師主持了這一場生死角力。他計算著每一天死期的來臨。
故事就由第一天根和鳥的相處到最後一天死亡的結束。
這場死亡倒數正式計時前,樂師以一個講者的身份去介紹古今中外一些死亡或死刑的方式,如五馬分屍、凌遲處死。根和鳥就暫時抽離,組成一對男子雙生兒,一起示範樂師所舉的死刑形式。示範、講解繪影繪聲,有一點搞笑意味。
可是一輪處死示範後,活生生的等死實錄便要上映。
每一天的等死見証著生命的脆弱。
死神步伐漸近,求生意志更濃。
由從不相識,到互相追查身世,根和鳥建立了一種「這麼近,那麼遠」的關係。
根來自一個普通家庭,無心向學,加入黑社會,說話粗鄙,有叫雞經驗。而鳥則讀醫出身,本來前途一片光明,卻因為一次失誤,毀滅了一條生命。從此他害怕死亡,看見死亡是他痛苦的回憶。
根的求生意志,使鳥的良心好過一點。
根的放棄求生,鳥如受盡極刑、痛不欲生。
這是一場探討生命的劇場。講者在一開場便作了一個民意調查。
誰想死?誰不想死?誰人還未下定生存與否的決定?
人生無常,不想死的要死,就如根。
有的則生不如死,就如鳥,每天都面對著死亡。
根告訴了我們這樣的一個故事,發人心省:
有一個人餓極了。
他走到麥記,向店員說: 我要魚柳包。
店員說: 今日冇魚。
他又說: 我要漢堡包。
店員說: 今日冇牛。
他再說: 我要豬柳蛋包。
店員說: 今日冇豬。
於是他問店員哪有什麼食物。
店員說所有都給寫了出來,自己看。
他是盲的。
他又說: 我要魚柳包。
店員說: 今日冇魚。
他又說: 我要漢堡包。
店員說: 今日冇牛。
他再說: 我要豬柳蛋包。
店員說: 今日冇豬……
很喜歡想死的樂師,他真是一位樂師。所有的音樂、音效都由他現場做出來。雖然每一個音符都是掌握之中,但不失自然,也發揮了營造氣氛,加強感情之功效。 其中以一曲有關天父以七天作天、地、人的歌作總結,更是發人心省。就如最後樂師所說,劇場的結束才是死亡的開始。有生命,就會有死亡; 有開始,就要有結束。 天父開天闢地,賜給人生命。可是最後生命也有被帶走的一刻。
這看似是一個很悲哀的現實,但為何仍有人努力求生 ? 我們每天營營役役地生存下去,為的是什麼?我相信生活充滿色彩,人生充滿希望。生命雖無常,知足卻常樂。
但願我們每一位都熱愛生命——生命是幸福的棋子。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