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小提琴家普爾曼( Itzhak Perlman )闊別了香港七年後,在八月二十一日舉行了一場獨奏會。九五年那次的獨奏會,筆者非常失望,並一直耿耿於懷。畢竟,當時是他闊別十多年重臨的演出,但他似乎頗為馬虎,有點草草了事,身為聽眾的筆者感到他好像看低了香港的樂迷。
今次的情況可真是不可同日而語,普爾曼不但整晚全力以赴,而且還看到他的腦子確實比從前轉得快,在樂曲中也有許多可愛的小點子,也比從前多了許多動人的演繹。五、六年前左右,己故的史頓( Isaac Stern )也是突然茅塞頓開,沒有了古古板板的作風。現在的普爾曼在音樂上也是活像一個小伙子。他七、八十年代的唱片在電台經常播放,因此他的音色與風格筆者記得相當清楚。經此一場獨奏會筆者要從新學習記熟他的聲音。
普爾曼首先演奏了貝多芬冷門的G大調第八奏鳴曲。這首作品較為剛強率直,很少花巧的門面。普爾曼也採取了直接的演繹,連音色也不潤飾。但可能是剛出場,聲音較為飄薄,如果實在一點的話會更好。第一樂章在風格上頗為不俗,經過了較為寫意的第二樂章後,在第三樂章中,樂曲使用了大量分弓的段落,普爾曼爽快而明確的弓法令整個樂章骨架分明,很有淘氣的感覺。其實這首G大調奏鳴曲並不易奏,因為整首作品都沒有很典型的貝多芬風格,所要求的,反而是一點愚魯的氣質。但基本上貝多芬作品中不造作的必要條件普爾曼是完全符合了,剩下來在笨拙中求靈巧的樂句,普爾曼還是隨心所欲地完成了。所以除卻音色上的欠缺考究,他在這作品的演繹還是相當到家。
至於法朗克的A大調奏鳴曲,便看到普爾曼稍遜的一面。這首作品的第一樂章,在線條上很容易有喋喋不休的感覺,原因是它的樂句分段並不明顯,情況就有如拉羅( Lalo )的小提琴協奏曲《西班牙交響曲》的第一樂章一樣,演奏者極容易把句子串連了起來,迷失了「呼吸」的地方。普爾曼在法朗克中也掉進了陷阱。第一樂章中他努力並成功地把句子漸次變化,歌唱性亦一流,可是一連串下來好像沒有休息似的,確實叫人透不過氣。在他的手裡句子是分開的,從他弓子的力量分析便知道。但句子與句子之間的「空白」位置實在不夠,令人吃不消。有時,音色太連綿,竟也壞了好事。
至於第四樂章,意想不到地,普爾曼可以如此嬌俏甜美。主題的演繹確是迷人。但是,在再現部的主題出現時他與鋼琴伴奏狄蕭維亞( Rohan De Silva )竟有「不咬弦」的情況出現。普爾曼依照一般大路子風格把主題奏慢些及輕一些,但伴奏卻「強迫」他加速,鋼琴聲音也過大,句子亦太粗豪。情況相當糟糕!
但總的來說這首法朗克是無論在風格及技巧都十分出色。可是筆者更欣賞下半場的拉威爾的奏鳴曲,這是一首頗有美國風格的作品。普爾曼在第一樂章的音準把句子的進行破壞了,但音色的通透感與風格都很好。而第二樂章的撥弦確是十分出色,從琴身發出的共鳴確實前所未聞。而那些怨曲味道的滑音亦極具媚態﹔切分音的重音配合鋼琴伴奏亦十分鮮明。在第三樂章中,普爾曼極具重量感的靈活分弓更把作品推向高潮終結。這首拉威爾是一個極佳的演繹。
普爾曼意猶未盡,一口氣加奏五首小品。分別為克賴斯勒的《小步舞》、《A小調隨想曲》、《美麗的露絲瑪莉》、改編自法雅的《西班牙舞曲》及約翰‧威廉士的《舒特拉的名單》。除了《美麗的露絲瑪莉》在演繹上太豪爽外,每一首都有一級的表現。而先前提過他可愛的「小點子」,就是在《小步舞》及《西班牙舞曲》中出現。在奏《舒特拉的名單》時,明顯地普爾曼是太介意、太擔心,所以步步為營,失卻了自然,但亦算是相當動人。《A小調隨想曲》的急促快弓,力量很好,但在G弦上則較易出音準問題。
普爾曼現階段的揉音在高音與低音弦的變化很大,右手的聲音的控制亦很漂亮。人瘦了一些對於按弦或力度都有好處。雖然他也很寬容笑口常開,但狄蕭維亞在演繹上也只是臣服於他,不敢掉以輕心。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