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劇場的《舞至愛之終結》,創作人是紀文舜、陳麗珠,演出者同樣是紀文舜、陳麗珠,再加上艾倫.格爾 (蘇格蘭X Factor舞蹈團藝術總監)。整個演出的創作靈感,來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曼˙赫塞的名著《流浪者之歌》,及當代歌者、詩人連略.高雲的音樂作品;講述流浪者薛達的故事,同時又反照連略的藝術生命。
故事中的流浪者薛達,原本是個聰慧的少年,他不理父親的阻止,離家當苦行憎,一心要尋找人生真諦,多年後,發覺始終尋之不得。他回到城市中,與一妓女發生關係,那妓女更為他生了一名孩子,但他卻早已厭倦城中的生活,跑到郊外成為河裡的船伕。一個意外,令他遇上素未謀面的兒子,而這孩子,就如他父親年輕時一樣的反叛……
這個故事差不多講了流浪者薛達的一生,篇幅頗長,但演出時間僅為1小時20分鐘。綜觀整個演出,故事推展得頗流暢,形體動作及舞蹈編排不俗,例如開首時,旁白講少年薛達為求父親讓他離家當苦行僧,整夜動也不動地站在父親睡房門外,但在形體動作上,就安排少年緩緩地大踏步趨向其父,這種「站著不動」跟「步步進迫」就成了一種有趣的「反差」,令觀眾擴闊了思考空間,產生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感覺。不過在稍後的故事中,這類有特別作用的形體動作不多。如近故事尾聲時,小孩抗拒認薛達為父,就安排二人互相以暴力拉扯,這在事方面固然清晰,但若能營造一點反差效果,或會更可堪回味。
舞台最前方的長型水池,卻是刻意營造一種反差。故事中的河流是川流不息,蘊含很多人生哲理的,但舞台上的水池不僅是一 潭死水,更有鳥籠在其中,是否訴說著人生本無自由,淡淡然流露出一點悲觀的情懷?又可否表達得再含糊些,讓觀眾發掘多一點人生的可能性?而有時候,旁白(多為陳麗珠所講)略嫌多了一點,感覺上帶很強的事性,相對上減弱了全劇的寫意性。幸好,由於故事藍本出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曼˙赫塞的名作,故全劇有不少令人回味的精警雋語,令全劇增添了不少詩意。
此外,紀文舜、陳麗珠及艾倫.格爾每人分飾多角,例如各有飾演薛達的時刻,成功製造出一定的模糊性,加上一些詩意的畫面,如妓女與薛達纏綿的雙人舞,浪漫之中又帶點印度的神秘色彩。又如在紅色燈籠下,紀文舜坐在舞台左後方的鞦韆上,跟舞台上的陳麗珠及艾倫.格爾二人講人生,仿如夜空下三兩知己促膝談心,充滿動人的詩意。而湯姆穆里的音樂及音響設計,也很配合劇情的發展及意象的呈現。整體而言,《舞至愛之終結》是一個充滿詩意的優秀作品,值得重演。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