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私人機構於這幾個月主辦一系列演奏會,主角都是出身中國、在西方掙得若干成就的獨奏家。筆者聽了小提琴家錢舟八月十七日在大會堂演出的一場,和九月二十八日小提琴家呂思清在文化中心的音樂會。錢舟演出當晚的音色和音準未盡刮垢磨光,也不夠生動和細膩,未能帶出她所奏巴赫無伴奏組曲、貝多芬「春天」奏鳴曲、蕭斯塔科維奇鋼琴前奏曲改編選段及一眾小品的情味和精美,她的錄音可要比較好。本文主要還是談呂思清的演出。
過往筆者對呂思清琴藝的感覺,是技巧高和滿載熱情,只是音色有時較「硬」。他數年前的《梁祝》錄音不是缺乏綺麗,但偏向梁山伯多於祝英台;不過既然演奏者是個男的,這也無可厚非。九月二十八日晚的演出也類似,總體則頗為優秀。音樂會以韓德爾D大調第四小提琴奏鳴曲開始;呂思清很能跟隨音樂的光輝與暢酣而變化琴音,無論快音或昂然的滿弓都俐落實淨,精到的揉音又往往令音色清美中有豐富質感。接著的聖桑第一小提琴奏鳴曲更適合他的風格,從開頭源源流瀉的樂句到其後的靈巧斷奏都有一定的感染力。給呂思清作鋼琴伴奏的閻(錢舟演奏會的伴奏也是她)力量充足,雖未必對音樂的跌宕掌握得極之敏感,但作為支持獨奏者的「綠葉」就很稱職了。
下半場的連串小品中,韓鐵華的《花兒為甚麼這樣紅》和陳鋼的《陽光照耀在塔什庫爾干》都是富新疆風土色彩的創作,在十九世紀末應會特別流行,實際寫成年代則是二十世紀後半。呂思清以火熱琴技將這兩首作品拉得色彩斑斕,陳鋼那作品中的「滑音」效果尤其有魅力。薩拉薩蒂的《安達盧西亞浪漫曲》亦同樣給拉得富有熱情。呂思清演繹格什溫(即Gershwin,格什溫是場刊的譯名,咱們多用蓋希文或歌舒詠)的三首前奏曲時,很著意表現爵士式的幽怨搖曳,但較細膩的感性就略欠。呂思清很順利地克服維尼亞夫斯基光輝波蘭舞曲第二首的艱深技巧,作品在他手上是真正的輝煌華麗。如此完結一場音樂會,難怪觀眾熱烈歡呼了。
剛才也提過,呂思清在演奏會中,間或音色太硬和造句不細膩;另外,音準方面亦間中失手。筆者覺得前兩個問題在上半場演出的某些段落比較明顯,以致呂思清的演繹還未完全是「有血有肉」的音樂描畫。值得一提的是,他在音樂會中用了數部意大利小提琴名匠的名琴,都是搜集名琴和向小提琴家借出它們的美國斯特拉迪瓦里名琴協會(Stradivari Society)提供的。觀眾於是得以在同一音樂會中欣賞不同名琴的音質,例如Stradivari的清新明亮,Guarneri del Gesu的圓潤豐滿,還有Nicola Amati的流麗,Guadagnini的醇郁等等,是特別的享受。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