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心靈,得著更多
文︰小文 | 上載日期︰2002年4月29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節目︰九歌 »
主辦︰城市當代舞蹈團
演出單位︰城市當代舞蹈團 »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日期︰12 - 14/4/2002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舞蹈 »

儘管表演題材和分場,以至於部份唱詞,取材於屈原的九歌,但根本這是另一個作品,它只是譚盾創作的源頭,譚盾音樂加上屈原的九歌為黎海寧編舞提供創作靈感。這對觀眾亦是一項挑戰 --沒有詳盡的場刊介紹,沒有程式,連分場字幕亦沒有,不能看圖識字,要放棄對號入座的慣式看戲模式。現代舞的精神在於突破既有的框架,重視用真正身體語言把感惰自然流露。我們要重新調校身體的節奏,用心來接受這場古今對話,透過楚國的巫文化讓現代人重新觀照人生、大自然,境界會廣闊得多。

 

音樂不但是這場詩、歌、舞、樂的起點,主導了整個演出,不單是因為聲量巨大,各種聲音組合新鮮有趣,帶領觀眾進入迷幻的境界。其中除了有中西音樂交流沖擊之外,譚盾亦嘗試用樂器製造各種聲音的可行性,並把古代聲腔融合於現代音樂之中,首選自然是以變化多端見稱的京劇唱腔 - 同一段音樂,不同的聲腔唱出男女老少千種情緒,配以與古代楚語言有深厚淵源的湖南話,山谷的迴響,令人熱血沸騰的鼓聲。各種音樂元素其實不陌生,但當把他們從慣常出現的背景抽離出來,進行各種獨奏共奏時,卻掀起一種詭異的感覺,山谷、河流、沙石、人聲都是自然而神秘世界的語言系統之內,難道這就是古代先民的音響世界?

 

舞蹈的內容卻是另一個體會。生活充滿壓抑恐懼,在不可知的大自然和權威之前,生命是無奈和渺小,但並不脆弱。人和自然是不斷的抗爭和融合,在 "河" 場裏,只要有機會,女的舞者會掀開紅頭巾,掙脫男舞者的把持,但亦有溫馨的一面,女的整裝等待愛人的歸來。而各場的主巫亦是充滿悲愴,在塗滿油彩的面上,見不到細緻的表情,但透過肌肉的顫動,屈曲的形態,女舞者歇斯底里的狂亂舞動,充滿悲情,特別在獨舞時,舞者都多在半蹲半跪的姿態,仰天長嘆,痛苦扭曲,但極為頑強。及至在 "死雄" 場裏,舞者用粉筆畫上一個個屍體,除了把死亡更形象化呈現台前,亦要在歷史上留下印記。

 

畢竟這已是11年前的製作,當時對天安門事件的強烈感覺已慢慢靜止下來,現在所感受到已不是針對當時的人物事件的那種激情,反而是以更超脫的角度去看這種高低起伏,卑微而頑強的生命真義。到最後,主巫顫動雙肩,在痛哭中用布搽去身上的色彩,群巫則分兩排從舞台走下人群,離開劇場,只餘一個人孤獨地留在舞台上。

 

葉錦添的佈景設計簡單但豐富,天地穹蒼的境界非常立體地塑造出來。遠遠是一個巨大的半圓,群巫在整個大自然意象上比例上顯得渺小,再加上舞者種種壓抑和充滿震慄的舞姿,把生活無能和無奈的感覺發揮極致。前面的斜台可昇可降,擴闊演出空間,主巫站在上面演出,雖然不如在前台表現細緻的情緒和技巧,但透過身體線條,配合燈光/空間的運用,群巫在下,觀眾恍如觀看戲中戲,產生另一種超然的閱讀,一種遠和疏離的視點。印象較深的是第四場,主宰人間命運、子嗣的大少司空突然從紛擾的人群中搶斜台,卻跳出如皮影戲的舞姿,人在不可知的命運下只是扯線公仔。

 

另一個難忘的景象是大量從天花板傾倒在舞台上的沙,整個影像至今仍是非常深刻。像是在觀看大自然的地理變化——沙洲是由水和沙石的流動形成,變成島,人在島上生活,遙望遠遠的人民,在觀察歷史?是小島在觀察大陸?在第二場的河伯娶妻,紅沙了傾瀉是另一個意義,透過流血,是另一個生命的開始。

A

儘管我們只能靜靜坐在文化中心大劇院前,黎海寧的舞蹈編排和舞者的演出卻很有張力,音樂、編舞、舞者的專業水平,配合出色的燈光、佈景、服裝固然是這次演出成功的主要因素,但真正能打動人心的是真誠和不造作。舞者全情投入,傾注於內心世界,觀眾亦能感受到這些高難度技巧的強大能量。雖然我們只是在台下觀看,這一個小時的演出令我們也疲倦不堪。收縮釋放的呼吸控制已深深牽動觀眾的內心世界,與舞者共鳴。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