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結論
文︰陳國慧 | 上載日期︰2002年3月31日 | 文章類別︰藝術節即時評論

 

主辦︰香港藝術中心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麥高利小劇場
日期︰5 - 31/1/2002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不知道該怎樣寫這個結論

 

我不知道該怎樣寫一個有關「次世代劇場」的結論,這只能算是一些有關它的個人感想。已是第四年舉辦的「次世代劇場」,在宣傳單張上打出當年報章上劇評人的形容句子,我沒有懷疑當年主辦單位舉辦這個「極具深遠視野的藝術節」的誠意和視野,事實上,這類型可以提供製作、場地、宣傳、行政和技術支援予新晉藝團,而且在藝術美學和表演方法兩方面沒有特別制肘的本地節目亦為少數,對新晉藝團來說未嘗不是一個很好的試驗場地,而且在強大的支援環境下,亦可以進行實驗性和創作性較重的作品。

 

統籌節目者未能整理出鮮明形象

 

舉辦「次世代劇場」的理念是很好的,不過,每年都總會出現一些根本性的問題。例如甚麼作品才算定義為具實驗性?這是只能很主觀地取決於每年的評審員,不過,往往每年還都有些和實驗完全拉不上關係的作品,但實驗是在表演方式的層面?還是在作品內容的層面呢?另一方面,由於這個節並沒有定下特別的題目,每年就最後的數隊終極參與藝團來湊合出一個節。所以,作為觀眾的我們,除了知道這是一個匯集新晉藝團的實驗戲劇節之外,其他有關這個節的方向和深入的了解就未必可以得知。然而,吊詭的卻是有時參與的團體亦未必一定很「新」。所以,在這個「未必是新晉藝團的不一定/見仁見智實驗戲劇節」裡,整體的「次世代劇場」形象看似是鮮明,卻又有很多的例外和主觀因素,令人感到有點無所適從,而作為宣傳重心的大會,在每年就只有在「純本地創作」、「創意」、「實驗」的方向做不斷的強調和宣傳功夫。

 

觀眾無所適從

 

作為觀眾的,在支持一個節目時有很多的取決的因素,可能是為了觀看喜歡的演員或看喜歡導演的作品;亦可能是因為劇本吸引;也可能是因為劇目內容或表演方式吸引;當然亦不否定有捧朋友場和其他許多的原因。然而我覺得,「次世代劇場」要吸引觀眾的地方,應該是這個節的整體理念,而個別節目的獨立特色只是每一年的個別話題,因為畢竟如果這些都是新晉藝團或嶄新表演方式的話,那觀眾未必有心理準備在看過個別節目的單張介紹就去購票,那麼這個節的整體理念,就會是觀眾一個很重要的憑藉。而且,每年的「次世代劇場」亦沒有一個主題或方向,這是因為大會想保有自由的創作空間,然而,觀眾就只能就個別節目採取個別的觀賞方式,而未必能夠在整體上歸納出一個可以憑藉的觀賞和比較的平台。

 

今年的「次世代劇場」總結討論會

 

我想有得一定有失吧?在今年的「次世代劇場」的總結討論會上,亦有討論過有關定立主題或方向這個問題,不過有藝團已經表明覺得這會扼殺創作的自由了。在以創作為大前提的藝團來說這無可厚非,相信亦會是「次世代劇場」的特色吧。不過,這對再粉刷或調較「次世代劇場」的整體方向亦未必是件壞事,至少對大會審評的方向和準則會有較為具體的依憑,而觀眾亦可以對節目有較為實體的了解。在討論會上,亦有團體認為支援還是未足夠,這包括了在場地和技術上的,亦有宣傳上和製作費上的。當然,這個所謂「足夠」的定義很難定奪,我覺得資源是永遠不會足夠的,「次世代劇場」是有很基本的,但不一定是十分足夠的支援和資源,藝團的要求不可能太高,畢竟這本身都是一個資助節目,本來就沒有很龐大的支持。加上在票價方面不可能定得太高,所以整體來說它就沒有很多的營養。今年整個節共有七個表演單位,要用有限的營養來供七個單位分著用,相信單位們雖未至很飽但一定不餓吧!另一方面,在整體的宣傳方面,藝團亦有很多不同的意見。固然主辦單位可以再主動多一點,覆蓋的範圍亦可以廣一點,不過這又牽涉到資源的問題,主辦單位根本沒有可以購買傳媒廣告版位的資源了,他們亦在只有在記者採訪或報導的層面上爭取見報或上雜誌的機會。在我看來,這亦是在有限的資源中,拓展了一些宣傳的空間。

 

不是結論的結論

 

「次世代劇場」可以怎樣辦下去?或它究竟是否要繼續辦下去?這兩個問題都不好,亦不易答。如果仍然要由「藝術中心」這個主辦單位辦下去的話,有一些基本場地或人力資源是不能免去的,所以相對來說,它辦的規模不可能太小,否則連基本的支出亦未能取得平衡,這亦是其有限制的地方;然而,以藝術中心這個小劇場的場地和其背後的支援,也彷彿是目前做同類型節目較為優勝的地方。我在想「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在牛棚舉辦的「小小劇場運動」會不會是進行這些創作的一種比較靈活和可行的形式?他們的演出是免費觀摩的,而且在牛棚的固有場地,經小型的改動已經可以是一個演出的地方,所以亦不需要太多的技術支援,而參與的團體亦可以在相對較開放和靈活的場地內做創作嘗試,演後的座談會亦加強了互動的氣氛。前者在投放的物質資源好像不少,然而卻不一定有出色的創作;相對來說,後者在投入的資源上好像較很缺乏,但不代表就沒有令人驚喜的作品。究竟在兩者之間是否有一個平衡的模式?或其實可以有其他更好的可能性?我想,這個不是結論的結論,都沒有一個終極的結論,就讓它暫時用問題來結束吧!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