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於九十年代初期,日本的年青一代對「狂言」這日本傳統表演藝術開始發生興趣,對某些「狂言師」的追捧和熱愛程度,更不遜於對偶像歌手的熱情。這可使我們聯想到日本的傳統藝術似乎未在現代城市生活中被遺忘,究竟是日本人擅於保存他們的文化遺產,抑或是對傳統文化仍抱著一份既是堅持但又是開放的態度來面對傳統文化在廿一世紀的適應?近年以津輕「三味線」的演出成名的吉田兄弟更一次證明這「傳統」的彩衣不但沒有脫色,而且更能在不同的現代社會環境中適應。
吉田兄弟是一個二人的津輕三味線演奏組合,成員以吉田良一郎和吉田健一兩兄弟組成。吉田兄弟生於北海道南部的溫泉鄉登別,五歲開始便跟隨當地的演奏家安達孝華學習三味線。問到他們為何年紀小小便學習這種樂器演奏,兄長良一郎對我說這是跟他們的父親一個未完成的心願有關。吉田兄弟的父親年青時渴望成為津輕三味線的樂師,可惜未能如願,所以便安排五歲的大兒子先學習三味線。小小的身體除了在運用這樂器時有不便之外,良一郎還說那時確有點不太自然的感覺,因為其他人學的都是西洋樂器如鋼琴、小提琴和笛子等,唯獨自己學習這種比較「老套」的東西。
兄長良一郎更在訪問中提到自己在五歲至十二歲之間雖然每天用一小時來練習,但他在十二歲開始,在初代佐佐木孝的指導下學習之後,才能體會到津輕三味線引人之處。從以前每天練習一小時提升到兩小時以上,吉田兄弟在演奏的技巧上也有顯著的進步。當被問及為何他們的演奏往往比傳統的節拍來得急和快,兄長良一郎直言自己當年為了在全國大賽爭取到優異的成績,便在節奏上加快以表現個人的技倆。但近年的吉田兄弟在節奏上沒有加快,反而希望在慢節奏的表達形式上,找到前人的特點加以好好的研究。另外,吉田兄弟希望日後能把津輕三味線的演出空間從舞台帶到學校,給年輕的一代介紹津輕三味線,使其得到更多的認可。
津輕三味線和日本其他地方的三味線或三絃在歷史的發展過程有很大不同,而其演奏方式正也反映出各自地方的特性。京都的三味線是以長歌的伴奏為主,配合其他樂器以合奏形式為主。沖繩島的三弦是以敘事為主,邊彈邊唱,道出古往今來的故事。而早年演奏津輕三味線都是失明的流浪藝人,他們在人家門前表演,藉以換取一些食物或小量金錢。日本本州以北的青森縣可算是津輕三味線的搖籃,而失明藝人奏出的都是地方民謠,其演奏和表達的方法凸顯了社會無力的一群在惡劣自然環境之下的生存意志,表達出來的那份不屈的精神和情操;節奏上的急速,似有千言萬語待要申訴。
但,這些關於津輕三味線的歷史背景又似乎和年青的吉田兄弟未能拉上明顯的關係。雖然吉田兄弟自小在北海道長大,習慣了嚴冬和大風雪,但對於輕津三味線在地方上的發展及其特有的歷史文化,還有待今後慢慢的領悟和體會。談到現在的抱負,正如吉田兄弟所言:「我們是希望把這種樂奏 (和演奏特色) 推廣開去,使多些人了解到津輕三味線不但是一種傳統的演奏方式,而且是一種具有『可能性』的樂器。」而吉田兄弟提到的「可能性」也就是在傳統演奏的基礎加進不同的處理方式,務求達到前所未有的效果。我們就拭目以待吧。
(原載於《新視野藝術節2006導賞特刊》)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