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麥:同時唱出兩個聲音的聲樂極致
文︰鍾明德 | 上載日期︰2006年10月5日 | 文章類別︰導賞文章

 

節目︰蒙古新音 »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新視野藝術節2006)
演出單位︰李勁松Khoomii Sound Machine »
地點︰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日期︰3/11/2006
城市︰香港 »
藝術節︰新視野藝術節2006 »
藝術類別︰音樂 »

「呼麥」是種會叫人著魔的聲樂,有些人只要一聽到「呼麥」,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甚至會朝著呼麥的故鄉如蒙古草原走去。

 

「呼麥」是吐瓦文「Xoomei」或蒙古文「Choomi」的中文音譯,原義指「喉嚨」,引申義為「喉音」── 一種藉由喉嚨緊縮而同時唱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聲音的泛音詠唱技法。「呼麥」(或稱蒙古喉音)最叫聽者動容的是:一個歌者不只可以同時發出兩個或以上的聲音,而且,可以唱出旋律,音色純淨,音調可以高於4200赫茲或低於50赫茲,遠超出一般人100到400赫茲的聲域 ── 「呼麥」的確趨近了人聲表達的極致。

 

初聽到「呼麥」的人幾乎無不打從心底生疑:這是人所發出的聲音麼?我自己在2000年國立台北藝術大學「亞太藝術論壇」的開幕典禮晚上,首度聽到吐瓦共和國來的四位歌手演唱呼麥 ── 尤其是其中一位三十出頭的男歌手:他頭戴某個匈奴單于的氈帽,足蹬阿拉丁神燈式的尖頭皮靴,一身清朝七品小官的滑稽裝扮,手抱著馬頭琴獨唱一首大概是吐瓦的「跑馬溜溜的山上」民謠:他胸有成竹,氣定神閒,嘴角含著某種慧黠的微笑,撥弄幾聲幽遠寂寥的胡笳,張口哇拉拉拉地唱將起來 ── 大概就是李陵聽了想家思母的邊音吧,大家鬆了口氣……突然,不知他怎地陡然一提氣 ── 那叫人傷心落淚的「跑馬歌」或「思鄉曲」倏然不見了 ── 彷彿囀囀黃鸝出谷,彷彿羌笛慘惻嘰啾,不知打那兒冒出來的一陣陣高音長笛似的天籟,音質清澈無瑕,聲聲珠圓玉潤,句句剔透晶瑩,層層疊疊,狀似火樹銀花,徘徊逡巡,其實煙花三月 ── 原來那漢子早已經滿臉通紅,一口氣兀自扯著喉嚨抓住這個戲劇性突襲效果不放,緊咬著那愈拔愈尖愈高愈險愈清澈見底、無始無終的泛音,驀然頓住,朝著滿堂又驚又喜、錯愕不已的觀眾露齒一笑一鞠躬……

 

「呼麥」作為一種歌詠方法,目前主要流傳於南西伯利亞的吐瓦、蒙古、阿爾泰和卡開斯等地區。西藏密宗格魯派的噶陀、噶美兩寺,也有使用低沉的喉音來唱誦經咒的傳承。台灣的布農族人有一首斐聲國際的「八部音合唱」,明明只有四個聲部,布農族人卻堅稱他們唱出了八部,主要是使用了喉音以產生「泛音」的效果所致。西方學術界在1960年代開始對喉音或泛音有了較全面的認識。同時,流行音樂界對這種充滿異國情調的喉音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來自吐瓦或蒙古的呼麥歌手在1990年代突然躍升為「世界音樂」巨星,錄製了不少「CD」或「VCD」。在觀賞這個《蒙古新音》的演出以前,不妨到「雅虎」或「Google」搜尋網頁,鍵入「overtone singing」、「khoomii」或「khoomei」,立即就開始你的呼麥之旅。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教授兼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