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笨僕人超凡的技藝
文︰鄧樹榮 | 上載日期︰2007年10月20日 | 文章類別︰導賞文章

 

節目︰一僕二主 »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地中海藝術節)
演出單位︰米蘭小劇院 (意大利) »
地點︰沙田大會堂演奏廳
日期︰26 - 28/10/2007
城市︰香港 »
藝術節︰地中海藝術節2007 »
藝術類別︰戲劇 »

今年「地中海藝術節」上演多個地中海沿岸的精彩演藝節目,我對米蘭小劇院的意大利即興喜劇(或稱假面戲劇)《一僕二主》情有獨鍾。

 

意大利即興喜劇(Commedia Dell’ Arte)起源於十六世紀中葉,直至十八世紀末期而消失。「Arte」這個字來源於中世紀的語彙,最先沒有任何藝術上或美學上的含意,只是用來表達一些具有特殊手藝的行業或機構如鐵匠、木工等等。因此Commedia Dell’ Arte的原意是指「由專業演員表演的喜劇」。一般戲劇史家及專業人士都認為,這類喜劇與一般喜劇有兩大分別——一是它的即興元素,二是有部份演員戴面具表演。

 

在表演形式方面,即興喜劇可以追溯到市集的流動商販及江湖術士,他們為了要吸引顧客買他們的商品或成藥,便想盡辦法去招徠遊人,活像個嘉年華會的表演一樣。這類街頭表演逐漸產生了兩個喜劇人物,活像中國的相聲,一唱一和。一個是從威尼斯來的商人,叫Pantalone,另外一個是伯加毛(Bergamo)來的僕人,叫Zanni。他們都是戴面具演出的。這對拍檔便成為了日後差不多所有即興喜劇的中心人物。

 

後來愈來愈多人物加入即興喜劇的表演行列——博士(Dott鏎e)、軍官(Capitano)及年青愛侶(不戴面具)。Zanni的角色亦逐漸衍生出不同性格的僕人,如Arlecchino, Brighella(酒店老闆,也是僕人的一種)、Polichinelle(老僕人)、Truffaldino等等。Arlecchino及Truffaldino屬同一類型的僕人,只不過在不同的劇本裏有不同的名字。他是一個愚笨的僕人,專門阻撓劇情的發展。他慣常用一種叫Lazzi的喜劇效果,就是在與別人交談的時候經常去做別的事情來引人發笑。這個角色的難度相當高,所以不少演員都憑「他」而一舉成名。當今最出名的Arlecchino,意大利演員費魯巧‧索萊利(Ferruccio Soleri)現年已七十八歲,仍然活力充沛,不斷演出這個角色。(我1989年在法國參加過他的一個工作坊,記憶猶新!)

 

顧名思義,即興喜劇有很重要的即興成分,最初的表演都是沒有關係的不同片段,只有一個故事大綱及分場情節,演員便憑自己演的角色(或像中國人所說的行當)去即興對話及開展戲劇行動。後來不同的片段發展成一個較大及較集中的故事,而這些故事通常都與愛情、性、食物及權力有關,所以劇團便引入女角,扮演小姐及女僕人(如Smeraldina)。因此,差不多所有即興喜劇的故事結構都大同小異。

 

即興喜劇之所以能風行歐洲二百多年,上至宮廷劇院,下至窮鄉僻壞,最主要的原因不是故事引人入勝,而是演員的精彩表演。演員不但要喜劇感強,還要懂得翻筋斗、雜耍、噴火、魔術等各種舞台技巧,有點像中國的戲曲。因此,它是一種典型的大眾戲劇(popular theatre),亦是利用很多習套(conventions)及假定性的風格化戲劇形式。

 

沉寂了一百多年的即興喜劇到了上世紀初期,又再度被發掘出來。當時俄國的前衛導演梅耶荷德(Meyerhold)、維克坦哥夫(Vakhtangov)及德國的萊恩哈特(Reinhardt)從歷史文獻上,對即興喜劇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及實驗。特別是梅耶荷德,他用即興喜劇的戲劇性(theatricality)來質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Stanislavski)的人物心理分析表演方法,成為戲劇史上的重要課題。

 

1947年,已故的意大利著名導演喬爾焦‧斯特雷勒(Giorgio Strehler)在米蘭成立了「小劇院」(piccolo teatro),詮釋傳統意大利劇作,他先後五次導演了卡洛‧果多里(Carlo Goldoni 1707-1793)寫於1745年的《一僕二主》(II Servitore Di Due Padroni),重現即興喜劇的精粹,令這個作品光芒四射。《一僕二主》是果多里改革即興喜劇的一個極重要作品。他用文字寫成確切的劇本,不像以前的只有大綱,因為他希望意大利即興喜劇能成為文學經典,流芳百世。《一》劇雖與其他劇目一樣,同是愛情故事:一個僕人亂打亂撞地同時效力兩個主人,恰巧這兩個主人卻是一對情侶,女的假扮男裝,為的就是找尋自己的愛侶;經歷一波三折,有情人終成眷屬。但果多里在戲裏對男權社會作出了深刻的諷刺,又將Truffaldino這個僕人發揮得淋漓盡致,劇中的喜劇元素非常多樣化,超出了一般即興喜劇的傳統模式。其中有一段戲,講述那兩名主人同住一間旅館,卻在不同的房間用膳,那僕人要施展渾身解數,將主人需要的菜式安全、快捷及準確地送到他倆的手上而又不被發覺。這場戲發揮了所有演員的高超技巧:拋接碗碟的力度要恰到好處,翻騰的時間要準繩,演員的出入位要正確無誤……我在不同的年代看過這演出不下三次,每次到這場戲都拍手興嘆,說它是即興喜劇經典中的經典,實當之無愧。

 

今次米蘭小劇院來港獻技,無論你是否熱愛戲劇,都不應錯過,若這回沒能看上,則不知何時再有機會。


(原載於《地中海藝術節導賞手冊》)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