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三部曲 舞蹈家沈偉在普洱與黑咖啡之中反思與創作
文︰王如萍 | 上載日期︰2009年8月6日 | 文章類別︰導賞文章

 

Qinzheng Tian
節目︰回之一回之二回之三 »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絲綢之路藝術節)
演出單位︰沈偉舞蹈藝術 »
地點︰葵青劇院演藝廳
日期︰6 - 7.11.2009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舞蹈 »

近年在國際上獲得高度關注與肯定的舞蹈藝術家──沈偉,來自中國、旅居紐約,在兩地生活的歲月長短幾近相當;二零零八年奧運開幕式,不但發揮他對舞蹈編排的才華,也再次展現對東西文化深刻的體會。這些特色自然而不做作的融入在他的舞蹈作品當中,獨創一格。

 

沈偉在西藏、吳哥窟和中國絲路的深度旅行中找尋靈感,透過十三名舞者共同創作這個歷時三年多才完成的《回之一.二.三》,第三部曲今年完成,結合首兩部曲於二零零九年六月首演。筆者有幸專訪這位平易近人直率健談的藝術家談新作品,並感性的訴說個人對舞蹈與生活的選擇。

 

王:王如萍

 

沈:沈偉

 

王:請說說這個新作品的創作過程和特色。

 

沈:《回之一》、《之二》、《之三》分別有各自的運動方式,作品風格也因此大異其趣。《回之一》是二零零六年完成的作品,當時是由紐約的喬依斯劇場 (Joyce Theater)委託創作的,配合西藏的人聲祝禱,畫面非常寧靜而簡單,但是動作的方式就很不容易了,動力全是由呼吸而來。這裏說得呼吸不是指一般經由嘴巴或鼻子的吸、吐氣,而是從下背開始運氣,經由腰、背、到脊椎、胸口而繼續向外延伸的吐納。這個獨特的運動方式不容易掌握,舞者通常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練習後才能運用自如。

 

《回之二》當初是為加拿大蒙特利爾芭蕾舞團創作的作品,因此,動作方式比較接近芭蕾舞的特色─控制、線條和力度等等。再拿回來給我自己舞團的團員學習和重建的時候,開始他們覺得很不習慣、很麻煩的。《回之一》的運動方式比較內斂,「回之二」的動作方式則比較外放。

 

《回之三》距離前兩部曲的創作時間相隔較遠,因為其間一年半我在中國忙奧運會的編排,這段時間有機會陸續用四十多天走了一趟絲綢之路,深刻體會了新舊中國文化,在傳統和接觸西方思想之下的轉變和影響,也感受到東西方哲學中強調的群體和個體的相異之處。在中國,那種奧運開幕的舞蹈安排和呈現,很清楚可以看到團隊合作的關係和可能;西方就比較講究個人的價值,成就每個個體的創造性;這兩種哲學並沒有優劣或好壞之分,但是經由不同的概念碰撞出來的衝擊、能量和在生活中起的作用,是我企圖在《回之三》裏,藉由舞蹈動作中呈現出來的。

 

二零零七年以前,我並沒有計畫要做這個三部曲,參與奧運會期間突發奇想:既然已經有了《回之一、之二》,不妨找個中國的題材創作《回之三》,並把三個段落統整在一起,今年終於如願也如期在美國舞蹈節完成首演。

 

王:旅居他鄉這麼多年來,除了在藝術方面對東西文化有獨到的取捨之外,您在生活上對東西方色彩有任何偏好嗎?

 

沈:生活上我並不會刻意去選擇東方或西方的東西,我就是喜歡這個形狀(指坐著的太師椅),所以買了四張擺在家裡,而這張白色圓桌,適合跟這些椅子和其他擺設放在一起,整體看來合適。我用台灣製的茶具喝了很久的普洱茶,是習慣喝茶的人,最近比較忙,開始喝起黑咖啡(笑)!

 

在那裏生活就會受該地的影響,我在美國生活十五年了,在中國和紐約居住的時間幾乎快相等了,生活方式和做事方法都有累積和改變。我就是選擇自己有興趣的東西,用直覺選擇我喜歡的造型、質感、設計和構思,東方、西方、現代或古典的都有,跟自己情趣有關的就行了!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旅美舞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