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音樂傳統的魅力
文︰郭欣欣 | 上載日期︰2009年8月6日 | 文章類別︰導賞文章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絲綢之路藝術節)
地點︰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日期︰24.10.2009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中亞地區今天一般是指連接東方與西方的絲綢之路一帶,然而這一地區的邊界劃分卻往往模棱兩可、眾說紛紜,地理、行政及文化上的劃分均有不同說法。現在普遍認為,中亞地區西起裏海沿岸一帶,東至中國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西南部為伊朗與土庫曼斯坦邊界,而其南北邊界對於阿富汗與哈薩克斯坦的劃分則頗具爭議。不過,儘管對於中亞的地域難以定論,這一地區的社會形態及文化特點卻頗為一致。

 

由於伊斯蘭教的傳播和盛行,中亞地區各民族的社會和生活均受到伊斯蘭文化的影響。音樂是這地區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其社會文化特徵通過音樂亦可見一斑。中亞廣泛流傳的瑪卡姆(maqam)被認為是其傳統音樂或古典音樂,由一系列無組織的音高組成逐漸上升的旋律線,最終達到旋律的頂點,這一音樂被認為可以幫助人達到與神的接觸和溝通,這與鄰近的中東地區如土耳其、伊朗等國家的音樂傳統有著緊密的聯繫。

 

而中亞地區由遊吟詩人傳唱的史詩(epic)則是源於前伊斯蘭時期的萬物有靈崇拜及薩滿教信仰,通常歌頌傳說中的英雄或族群中的重大歷史事件,與瑪卡姆的音樂特徵所不同的是,其旋律走向呈現下行的趨勢,象徵對大地和自然的敬仰。然而在前蘇聯時期,這些音樂傳統都漸漸消失或被改變而賦予歐洲西方音樂的特徵,大型管弦樂團和改革的民間樂器代替了樂手的獨奏,樂譜的引入改變了民間音樂口傳心授的傳統。一九九一年蘇聯解體後,中亞地區的音樂家大力推行傳統音樂的復興,試圖使這些古老的音樂重現,並根據現代社會發展,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了適當的改革。這次參與絲綢之路藝術節,分別來自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坦三支組合則是這傳統復興的例證,也帶領觀眾領略中亞音樂傳統的魅力。

 

卡西莫夫與卡西莫娃組合由來自阿塞拜疆的音樂家組成,卡西莫夫是阿塞拜疆最知名和受歡迎的歌唱家,他的女兒卡西莫娃秉承了歌唱的天賦,並發展出獨一無二的個人風格。在傳統樂器手鼓達甫(daf)、拉弦樂器可曼且(kemanche)以及彈撥樂器塔爾(tar)的伴奏下,樂師們將帶來阿塞拜疆的古典音樂木卡姆(mugham)以及為城市遊吟詩人所傳唱的史詩阿希克(ashiq)。

 

哈薩克斯坦組合遊吟歌后由兩位女性歌手組成,女性歌手在中亞傳統表演中出現也體現了前蘇聯政權統治的影響。在伊斯蘭傳統中,女性參與公眾演出是一項禁忌,僅管早在前蘇聯之前的時期已有一些爭取女性獨立的婦女曾挑戰這禁忌,但直到前蘇聯時期,女性參與演出才得到鼓勵。這兩位哈薩克斯坦女歌手的表演著重呈現中亞地區遊吟詩人的傳統,如敘事歌曲、史詩演唱、訓示詩歌等。

 

最後,天山樂團組合將帶來吉爾吉斯坦傳統史詩,這一組合得名於橫亙吉爾吉斯坦與中國新疆的天山山脈,是一支由民間藝人組成的小型樂隊,其組織者和藝術指導 Nurlanbek Nyshanov 是畢業於吉爾吉斯坦國家藝術學院的作曲家,並擅長演奏多種民間傳統樂器,他運用所學的作曲技巧對傳統音樂進行改革,為民間樂手組成的小型樂隊改編創作了許多作品。這支樂隊將為觀眾展示吉爾吉斯坦的六件傳統樂器:單簧口琴(jaw harps),橫笛思比茲給(sybyzgy),豎笛區爾(choor),陶笛區普區爾(chopo choor),彈撥樂器卡木茲(komuz)以及拉弦樂器克依爾克依亞克(kyl-kiyak),並和一位吟唱詩人(manaschi)一起,通過史詩瑪納斯(Manas)的演出將觀眾帶入吉爾吉斯坦傳統藝術領域之中。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