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加尼亞的誘惑五問
文︰羅穎妍 | 上載日期︰2011年8月12日 | 文章類別︰導賞文章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世界文化藝術節)
地點︰沙田大會堂演奏廳
日期︰4-5/11/2011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羅穎妍(羅)

 

羅爾斯頓.埃布爾(埃)

 

羅:你何時開始對曼加尼亞音樂產生興趣?甚麼原因驅使你在《曼加尼亞的誘惑》中採用這種傳統音樂?

 

埃:大概是五年前吧,2006年,我在西班牙第一次接觸曼加尼亞音樂。那時我導演的一齣劇在當地演出,團隊中有兩位曼加尼亞音樂家。某天清晨五時,我睡得正酣,夢中忽然聽到歌聲傳來,美麗得如同天籟,彷彿是從天堂而來的祝福。醒來以後才發覺那兩位曼加尼亞音樂家在給我唱歌,旅程一連十五天,每天我都沉醉於這種美妙的印度傳統音樂中,欲罷不能。

回到家鄉,我依然念念不忘這種神音,完完全全給迷倒。所以我決定運用劇場,把曼加尼亞音樂的懾人魔力再次展現出來。

 

羅:你在《曼加尼亞的誘惑》中有甚麼選曲準則?

 

埃:我不是音樂家,而是一位劇場導演,所以多運用劇場的觸角來判斷選用的曲目。我會先聽過千首曼加尼亞樂曲,再根據劇中情緒起伏,決定選用哪支曲。挑選過程中很講直覺,盡量避免太多理性思考。

 

羅:《曼加尼亞的誘惑》中,神聖的曼加尼亞音樂配以世俗的阿姆斯特丹紅燈區窗櫥佈景,可否談談舞台設計背後的概念?

 

埃:西班牙之旅期間,我初次接觸曼加尼亞音樂,感受到這種音樂的無比吸引力,不單誘人耳目,甚至能夠誘惑靈魂。我很想把這種感覺實實在在地呈現出來,於是想起了阿姆斯特丹的紅燈區,那些窗櫥的組合其實很美麗—閃閃發亮的燈泡、紅色布幔……五光十色,活像一個寶盒,置身其中的音樂家就是寶盒盛載著的珠寶。紅燈區的窗櫥有一種極端的美感,劇場正好適合呈現這種極致。

 

羅:《曼加尼亞的誘惑》中有故事線嗎?還是純粹一場音樂演出?

 

埃:這場演出沒有明確的故事線,但亦非單純一場音樂會。《曼加尼亞的誘惑》是一段旅程、一場經歷,引領觀眾逐步走出劇場,神遊音樂之間,發掘這種神聖音樂蘊藏的力量,感受一己的存在。

 

羅:你預期香港觀眾在《曼加尼亞的誘惑》會經歷一場怎麼樣的旅程?

 

埃:我不知道,哈哈!我沒有任何預設,亦希望香港觀眾別帶太多預設入場,直接進場感受就是了,就讓曼加尼亞音樂家帶領你感受一場絕不平凡的神妙旅程吧!

 

樂曲介紹

 

文:安祖莉.查克拉波提

 

《曼加尼亞的誘惑》整場演出有如盤旋而上的螺旋,重新編排的主題曲《Alfat Un Bin In Bin》,與另外兩首歌曲相互呼應,詠唱生命的跌宕起伏。這螺旋正像布拉.薩(Bulleshah)跳出的癲狂之舞,是通向神明的道路。

 

Alfat Un Bin In Bin:

 

布拉.薩所作的蘇菲教派歌曲

 

詩人布拉.薩在這首歌中向觀眾,也向自己闡釋了神愛之本質。他讚美神的存在,在大地、生物、宇宙三界中處處可見。神創造了一切,我們所見所及中皆有神意。

 

Shah Abdullah(阿卜杜拉)與神如此接近,上天賜予他一個兒子,就是先知穆罕默德,傳達神意的使者。教徒通過前去麥加朝聖來尋找神,但布拉.薩認為,自己心中就有聖城。神自在每個人裡,若能感受到神的存在,更復何求?布拉.薩感到聖殿和清真寺已在胸中,自己也為神所充溢—悟到真意,自能感到神在我裡。

 

無論哪一種宗教,都在尋求天堂。布拉.薩在自己追隨神的路,成為了一名逾越性別界限的舞者,通過舞蹈感受神的存在。他明白,即使自己因任何罪惡而失去神恩,也不必去寺廟,而只需憑全部的愛起舞,在舞蹈中直接尋求真主的原諒。

 

Halariya:黑天神的誕生

 

這是一首慶祝嬰兒誕生的傳統歌曲,講述毗濕奴的主要化身—黑天神的降生。時至今日,印度每個新生兒仍會被比作黑天。

 

當黑天在馬圖拉呱呱落地,樂師敲起朵兒鼓(dhol),慶賀他降臨人世。黑天的父親是賈特族長高庫拉,而他的母親也因她神聖的孩子而飽享讚譽。自古以來,拉賈斯坦邦的人們會在新生兒降生時邀請神廟祭司婆羅門,根據星相為孩子取名。此外,還會邀請木匠的兒子帶來舒適的搖籃,讓嬰兒可以安睡。而曼加尼亞樂師也必不可少,他們會用優美而富有激情的音樂慶祝這歡樂時刻。

 

Neendarli

 

這首歌表現了一位妻子對丈夫深深的眷戀之情。她想與他共度更多良辰,於是千方百計地說服他不要早睡。她先是給他買了一種特質的甜酒,說喝完酒會睡得更香。然後又告訴他,自己用特別的愛準備了一桌可口的晚餐,所以希望他能吃完再睡。接著,她又帶他來到一座美麗的花園,自然的美景吸引他們散了個愉快的步。她告訴他,如果在這些都做完後,他能夠沉入甜蜜夢鄉,她會感到無比快樂。

 

更正

 

本文的印刷版本,「濕婆的主要化身」乃本會誤誤植,應為:「毗濕奴的主要化身」。謹此訂正,並向作者及讀者致歉。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特約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