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英哲,是鬼太鼓座的創始團員之一。當年鬼太鼓座把民俗的鼓藝,重新加入日本的精神文化,那種武士道的、紀律嚴明、堅韌毅力的精神,讓太鼓重新被注入了新的面貌,在這之前,鼓僅多為配樂,或歌舞的一部份。這項創舉的影響之大,實不可忽視,包括後來的台灣「優」表演藝術劇團,甚至現在琳瑯滿目的鼓團,都是從那一刻的火花延伸出來的。
在這裡特別提起鬼太鼓座,是因為想讓大家了解林英哲的訓練基礎,這也是作為一個鼓手的基本功。當年他們一群厭倦都市文明,醉心太鼓藝術的年輕人,在日本佐渡島過著簡樸的生活,「立地而奔、立地而鼓、立地而舞」是他們對自我的精神喊話,於是馬拉松長跑成為他們的基本訓練。氣魄/勢、體力以及腿的力氣都非常重要。
身
是的,很多人看打鼓,都只看到手,但其實「腿」是更重要的。如同中國功夫裡的馬步。下盤是根,如同大樹入地;下半身要實,上半身才能虛。換作林英哲的描述:「下盤要與地上連結,上半身才自由。」自由就是一種鬆的狀態,鬆才能快、才會有力。擊鼓時,馬步穩穩扎實後,力量透過腰、背、肩、肘、腕、掌、指,再到鼓棒尖,像鞭子一樣,越是鬆,地的力量才能越無阻地穿透全身直達棒尖,與鼓碰觸。這才是完整的「一擊」!特別是越大的鼓,需要越大的力量把鼓的共鳴發揮出來;與西式的鼓不相同,太鼓多是用牛皮製作,所以要把共鳴、振動擊出來,要有夠大的勁道才能穿透,發出撼動人心的鼓聲。而林英哲研發的「以背向觀眾擊大鼓」的方式,更是擊鼓的最大挑戰。需要全身力與鬆的精練,以及一定的全身運氣、力的能力,才能維持這樣的姿勢十五分鐘,並且要綿延不絕地擊出輕重快慢,創造旋律。
心
每一位優秀的表演藝術家,無論是舞蹈或演員或演奏,都需要「活在當下」的能力。根據自身的經驗及學習過程,擊鼓是相當能驗證此一功夫的藝術工具。節奏是很客觀的東西。比起其他樂器,打擊沒有太豐富的旋律,它很中性、很純粹,扎扎實實只靠連續的、單純的點擊來發出聲音;它很像其他的東方精緻藝術,好比一管毛筆就能創造出梅、蘭、竹、菊。當沒有過多的花俏蒙蔽時,只要單純用聽的,你就能直接感受到擊鼓手的能量。然而,獨奏更考驗功夫,因為表演者無法藏匿,稍微閃神或失手,都會被立即察覺。
每一擊,表演者是甚麼狀態都了了分明。左右手是否力度平均,每一擊是否均打進鼓裡,而不只在表皮上,要敏感地在打擊與反彈力之間,找到一種循環的流動性,並且把每顆鼓的特性發揮出來。這裡頭需要很多功夫!林英哲也算是第一位在吸收了西洋drum set的概念後,而研發出了太鼓的drum set,並由他出神入化的技巧獨奏演出。
這種了了分明、清明的當下狀態,加上足夠力度的共振,就不難明白佛教所說的「天鼓雷音」(如如不動的心,卻能傳播十方),在身體舞動和鼓棒的揮落之間,心是定、心是靜。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