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野
人不是上帝,沒有天眼,所以人所看到的,總是有限。換言之,人們總是在特定的框架中觀看週遭的世界,而這個框架,正是「視野」(Vision)。視野既讓你看見某些事物,同時也讓你看不見另一些事情。因此,除非你有機會碰上陌生人、撞進異文化,「另眼相看」這世界,人們的視野不會調整,甚至不會改變。
亞洲
過去五屆「新視野藝術節」出現得最多的關鍵詞,自然是「亞洲」。然而,「亞洲」從來都是個政治概念,無論是十八、十九世界歐洲啟蒙運動與殖民擴展中的「亞洲」,還是十九、二十世紀社會主義的國際主義論述中的「大亞洲主義」。當然,在二十一世紀,「亞洲」有了一個全新語境:全球化;「亞洲」是與以美國為中心的全球化和歐盟所代表的區域連帶相對的地域概念。
跨文化
另一個關鍵詞是「跨文化」。跨文化是全球化的自然結果。全球化的其中一項特點,是跨界流動。進入二十一世紀,由於跨界流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行,印裔美籍學者阿帕度拉(ArjunAppadurai)指出,全球化正在徹底地改變全球各地的族群景觀、媒體景觀、科技景觀、財金景觀與意識形態景觀。當所有東西都在流動,跨文化也自然成為二十一世紀日常生活景觀的一部份。
跨界別
面對全球各方面的跨界流動,「跨界別」自然成為了二十一世紀的新寵兒。一則全球化讓不同界別的專業者更容易碰面、互動與擦出火花,二則跨界別合作所激發的多元混雜性,在奇觀社會中,似乎更能吸引住人們的眼球。由西餐與亞洲食物的fusion到戲劇大師跟行為藝術之母對話,跨界別合作便成為了文化節目泛濫的全球藝術市場中突圍而出、「搞搞新意思」的點金術。
創新
全球化的代價是你跟我穿一樣的T恤、食同樣的食物、玩同樣的電子遊戲、看同樣的電影,作同樣的性幻想。簡單來說,就是文化變得越來越像。因此,在如此「同質化」的大環境中,「創新」變得越來越重要。要在市場上佔一席位,要與別不同,便要創新,便要make a difference。
大都會
「大都會」從來都是文化滙聚之處。在二十一世紀,大都會又叫「全球城市」(GlobalCity)。一般而言,全球城市是全球化金融活動的中心,也是具有全球文化影響力的城市。全球城市無疑吸引了大量的資本、基建與人材,文化上自然也多元而活潑。
藝術節
藝術節並不是甚麼新鮮事物,但藝術節的遍地開花現象,卻是個全球現象。在二十一世紀,城城都有節,全年嘉年華,差不多早已進入了全球大小城市的日常生活機理。藝術節的奇觀性與節慶氣氛,一則為城市造像,打造城市品牌,二則吸引人流,製造「創收」。
文化
在全球化年代,「文化」變得越來越重要。「文化」概念的內涵自然比「藝術」廣闊,而「藝術」只是「文化」的其中一種體現形式。根據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的定義,「文化是一套體系,涵蓋精神、物質、知識和情緒特徵,使一個社會或社群得以自我認同。文化不單包括文學和藝術,也包括生活方式、基本人權觀念、價值觀念、傳統與信仰」。因此,藝術交流便不再侷限於美學上的交流,而是以藝術為媒介,進行更深刻的文化跨界流動。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