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優人神鼓」的《時間之外》將會為今屆新視野藝術節揭開序幕。這個結合劇場、擊樂、形體舞/武動、吟唱與多媒體影像的演出,去年十一月在台北首演,這次在香港的演出是國際巡演的首站。
為了讓大家能夠更容易去理解及評賞這個跨媒體作品,大家不妨在進入劇院之前,先了解一下優人神鼓的背景及《時間之外》的創作亮點。
優人
優人神鼓的前身是優劇場,由劉若瑀創立於1988年,以太極及形體鍛鍊,探索民間祭儀與當代表演的可能性。到1993年,劉與黃誌群合創優人神鼓,將擊鼓、靜坐與武術也融入表演當中,創造出別具一格的演出形式。
優人神鼓強調「道藝合一」之創作理念與生活精神,團員平日都集中在離台北一小時車程的山上劇場進行訓練與排練。他們除了每天練習武術與擊鼓,也會進行靜坐。這種修行式的生活令優人們內心平和,在表演上更見專注,縱使日常訓練與表演也非跟宗教有直接關係,但禪意十足,跟其他傳統鼓樂表演團隊,又或是舞蹈表演者並不一樣。
因此我們觀看表演時,除了欣賞他們的表演技藝外,也可以嘗試留意一下各表演者的精神狀態,如何跟擊鼓、禪定、武術、舞蹈與音樂表演契合。
聲音
擊鼓既是優人們的核心鍛鍊項目,也是優人神鼓演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時間之外》中,我們會看到集體大鼓擊樂,亦會有比較小型的中鼓、小鼓,還有各式銅鑼。觀眾大可細味當中的節奏跟氣氛營造,以及樂章的內在張力與情感,也不妨留意奏樂者如何配合形體動作,演繹不同鼓樂及鑼擊,帶出怎樣的聲音跟效果。
此外,《時》還特邀流浪歌手王城參與演出,在台上穿梭吟唱。他沉厚的聲線、嘶啞的喉音,跟原始的鑼鼓聲,以及劉若瑀的高頻女音,能否產生化學作用?這些交錯的聲音,建構出一個怎樣的空間與氛圍?而他的角色又如何與眾優人互動呢?這些都要大家在劇院中體會一下。
舞台美學
《時間之外》的其中一個亮點,是優人神鼓首次在他們的表演中應用影像投影,藉劇場科技去呈現超越時空的第四度空間。原始的敲擊跟人聲、簡約的劇場意象,與多媒體影像好像南轅北轍,到底優人的祭儀式演出如何跟數碼影像投影有機配合,是這個作品的一大挑戰。
此外,舞台及燈光大師林克華特別為此演出引入了鏡面地板,令舞台的空間感大增,並利用光影變化,將舞台劃成多個空間。在各種視覺元素並置之下,作品又是否真的有效地延展出一個「時間之外」的空間呢?
當下
《時間之外》除了是個跨媒體的演出,形式上也是跨界的:它包含了音樂、戲劇及舞蹈元素,因此我們不能夠把它視作單一形式的表演節目去評賞,而是要放下一些既有框框,開放地去感受舞台上的一切,從整體上去欣賞。
我們在欣賞劇場表演時,往往急著要找出舞台上的「角色」、「情節」與「意義」,可是在《時間之外》,角色與故事情節並不明確,亦非演出重點。眾優人的動、靜、離、合與其說是在表達角色,實在更是代表一股力量。
藝術總監劉若瑀談創作源頭時指出,所謂的「時間之外」,就是我們的心神得以拋開時間的束縛,感受當下。故此,我們在進入劇院前,也先調整一下自己,把日常雜務先放下,以澄明的心神去感受舞台上的力量、欣賞表演者的精神、領略一下優人神鼓與創作團隊如何透過當下的演出,去啟發更多的思考。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