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隻狗的生活意見》(下稱《兩狗》)自二零零八年起首演,在內地大受歡迎,不斷重演。由劉曉曄及韓鵬翼分別飾演的兩隻狗——旺財及來福(首演由陳明昊飾演,後因健康問題退出),離鄉別井,對城市的光怪陸離都很有意見。《兩狗》結合中國傳統民間藝術對口相聲(二人一組)及西方戲劇形式(以意大利即興喜劇為主要參考),由享譽先鋒劇壇的孟京輝導演。孟京輝頂著「中國小劇場之王」的光環,不少作品都十分賣座,那麼,他的作品能否仍然以先鋒戲劇觀之?他的創作道路是怎樣走過來的?
孟京輝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研究所,其本科卻是中文系。他早年熱衷於實驗戲劇,做過不少荒誕劇作品,如哈羅德.品特(Harold Pinter)的《送菜升降機》(Dumb Waiter)、尤金尤奈斯庫(Eugene Ionesco)的《禿頭歌女》(Bald Soprano)等,注重藝術形式的創新立異。在1991年上演的貝克特(Samuel Beckett)《等待戈多》(Waiting for Godot)中,他將觀眾安排在舞台上觀賞演出,演員則在台下演,貝克特的樹倒懸在中間,把劇場渲染成瘋人院一樣。孟京輝自言,那時只想著要「做得夠狠」,觀眾懂不懂並不重要。
1997年,孟京輝獲獎學金在日本待了一年,白天游泳、晚上看戲、深夜看書,開始想:「如果我排戲只是表現狠這一點,恐怕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人會讚賞我。」回國後,他覺得作品有需要和更多人交流,所以在藝術形式上的表現有了很大改變。他認為必須「將很任性的東西,在美學上讓更多的人接受。」而孟京輝遊日返國後做的幾齣戲亦漸受注目,吸引了更多觀眾。當中以《戀愛的犀牛》(廖一梅編劇)最為激起討論,有些人覺得他不再實驗了。孟對此不以為然,主張一部作品是否夠創新、夠實驗,不能單以觀眾多寡來判斷。《戀愛的犀牛》累計觀眾約一點五萬人,孟認為遠未成為主流。孟京輝還提出一點,如果主流強大,在它的範圍以外探索已經饒有意義。但九十年代末的中國劇壇,主流也太弱、走不動,只在它的圈外探索,範圍變小了,創造力也會大減。
當時有一些小劇場的創作人,好像孟京輝一樣,由小眾走向大眾(孟的說法是走向人民)。這條路線,剛好和中國近廿年經濟急速發展的軌跡碰在一起。「八九六四」後,中國曾一度陷入沉屙不起的危機,外交上亦處處碰壁。在1992年鄧小平南巡堅持改革開放後,中國才迎來至今延綿不絕的商機。至廿一世紀初,朱鎔基主政時,中國不惜代價加入世貿組織,及後,經濟發展的巨輪更是瘋狂加速。問題是,部分人富起來了,國力強大起來了,國家足以左右國際大局,但以暴力鎮壓為終結的八九民運所遺下的理想隕落,公義幻滅,國人面臨的道德真空,卻是二十多年來也沒有好好處理過的。
因此,當旺財和來福忽然走到城市,面對今日中國的荒唐怪誕,對貧富懸殊、食物安全、民生困苦以至奔月升空都很有意見,而且能走遍全國、引起共鳴,也就不足為奇了。
延伸閱讀:
《先鋒戲劇檔案》,孟京輝編著,作家出版社,2000。
《新銳戲劇檔案》,孟京輝編著,作家出版社,2011。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