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賞布魯赫納的雨後彩虹——談香港藝術節——艾度迪華特的布魯赫納第八交響曲
文︰Jonathan Ho | 上載日期︰2010年5月27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主辦︰香港藝術節
演出單位︰香港管弦樂團 »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日期︰27/2/2010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繼06及07年演繹馬勒第二及第七交響曲後,香港藝術節再邀艾度迪華特(Edo De Waat)帶領「香港管弦樂團」演奏「布魯赫納第八交響曲」(Anton Bruckner’s Symphony No. 8 in C Minor),再一次引證迪華特的指揮造詣。

 

誠然,迪華特自接任「港樂」音樂總監以來,「港樂」不論在組織架構以至音樂藝術,樂曲演繹與樂季節目安排上,皆朝著國際級水平的康莊路上邁步。而港樂的“Tone”,自他執棒以來,更有如脫胎換骨般亮麗鮮明。「樂團建築師」(Orchestral Builder)的美譽,確然實至名歸!

 

今次迪華特與「港樂」演奏的這首「布魯赫納第八交響曲」被樂壇譽為是布氏最偉大的作品。要聆賞這首四樂章,全長80分鐘的作品,最佳方法當然是欣賞樂團的現場演奏,這就好比要欣賞尼加拉瓜大瀑布的壯觀,必須親臨瀑布前現場感受水、浪、風、潮的洶湧澎湃,縱然全身濕透但能夠親睹水簾飛瀑間出現近乎320度的彩虹已是一大樂事!

 

當晚欣賞迪華特親自領軍演繹此曲,其壯麗恢宏,則與親臨飛簾瀑布前一樣,震撼不已。

全曲共分四個樂章:首樂章中庸快板(Allegro Moderato)被一股強而有力的靜態效果所濃罩,有如霧鎖黎明,幾段銅管的樂段,皆被掩蓋。彷彿是布氏音樂命途的寫照。

 

第二樂章諧謔曲(Scherzo)以莊嚴煦麗的舞曲呈現色彩紛陳,晶瑩透亮,然詩意滿溢柔情似水,而其中三台豎琴的齊奏更令此樂曲添上一抺浪漫氛圍,彷如為下一樂章揭開序幕。

第三樂章慢板(Adagio)典雅迷人,更被形容為布氏最偉大的創作。亦是整首樂曲中最長的樂章。詩情畫意間躊躇滿志地邁步前行,有若揚帆千里,目光渺遠,而其中四支華格納大號(The Wagner Tuba)的演奏更有如曙光顯現,光明煦麗。

終樂章(Finale)一開首震耳的銅管帶出強而有力的主題,有如健碩的舵手穩操軚盤乘風破浪,其間弦樂奏出如歌的讚美詩曲調與銅管相互呼應,最後全曲四個樂章的主題同時呈現,有若繁花綻放,百花爭艷,樂曲最終成功邁進C大調主題整整80分鐘的交響航程,最終到達彼岸!寫照布魯赫納堪苛的音樂仕途始終,大氣晚成,揚眉吐氣!就似雨後彩虹令人仰望興嘆!

 

當晚在文化中心音樂廳內,當布氏這首作品的最後一個音符響過之後,現場觀眾亦沈寂了數秒之後才奮力鼓掌,像是從夢境中剛剛甦醒過來一樣!

 

在場千多位觀眾親睹迪華特與「港樂」成功演繹「布魯赫納第八交響曲」這首偉大作品後,音樂廳內洋溢著一片歡騰氣氛,而迪華特的笑容在喜悅間更流露幾份自信,他在謝幕時更邀請各部樂器的樂師逐一起立並向他們握手道謝,睽違以久的長號演奏家現任RTHK Radio4主持的Benjamin Pelletier彭禮傑亦在其中。當銅管樂組樂師起立謝幕時(尤其是四支華格納大號(Wagner Tuba))。觀眾的歡呼聲亦更催熱烈,從樂師們的笑顏中,可感染到他們成功的喜悅,以致觀眾的掌聲竟持續10分鐘以上!

 

提到音樂會現場,當晚演出期間亦出現了一段小插曲:當樂團演奏至第二樂章接近尾聲時見到一小提琴首席John Harding(夏定忠)突然把自己的提琴交給坐在身旁的梁建楓,與梁交換提琴,然後梁以極為專業熟練的速度,為Harding的提琴換上新弦線(原來Harding的提琴突然斷弦!)梁的換弦技巧,既內斂而神閑,取回自己提琴此時,樂曲正值弦樂齊奏的最後小節然而,梁在此時並沒拉拉奏,只是安靜地坐著直至第二樂章奏完。梁暫停演奏的「犧牲」卻「拯救」了整個樂團的合奏和諧,而他這換弦的行動,更足證樂師們的合作與合拍「亞洲著名小提琴大師」果然名不虛傳!

 

最後不能不提香港觀眾的音樂會禮儀!此次音樂會由宣傳到場刊主辦單位已多次提醒此曲全長80分鐘,而且並沒中場休息!可惜音樂會當晚,在樂團奏完第三樂章後在起奏第四樂章之前的時候,現場卻有大約幾十名觀眾,急忙逃出音樂廳,製造了一定的噪音與騷擾!是因為他們接受不了如此長度的樂曲,還是事急有因,則不得而知,但與其急得要逃離音樂廳,何不早作準備!另一方面,不知是否香港空氣質素差劣,還是港觀眾喉部毛病!每樂章與樂章間觀眾之咳嗽聲總是此起彼樂,惟恐其他人不知他們喉部不適一般!筆者十多年來對香港觀眾的音樂會禮儀早已詬病多次!未知獲港府重金禮聘的前英國Barbican Centre藝術總監Mr. Graham Sheffied(謝卓飛)在接受聘任「西九文化藝術區」行政總監之前,並且在清楚了解港人的賞樂賞藝水平,與及親身領教過香港觀眾,如此差劣的音樂廳禮儀之後是否仍然有如此強烈的信心把「西九文化藝術區」打造得有如英國倫敦Barbican Centre一般成功。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專業會員。釋迦世尊、霍達昭、Phillippe Gaulier 學生,達賴喇嘛、蘇軾、Leonard Bernstein Fans, 人材培訓與品牌形象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