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不住的80後的疑惑與共鳴、細緻
文︰何俊輝 | 上載日期︰2010年7月28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節目︰黨不住的80後 »
主辦︰愛傷處
演出單位︰愛傷處 »
地點︰荃灣大會堂文娛廳
日期︰16 - 18/7/2010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黨不住的80後》是「愛傷處」這劇團的首齣作品,劇本翻譯自美國劇作家 Josh Tobiessen 的《Red State Blue Grass》,由鍾沛廷和李婉晶導演。

 

作為一個以美國為背景的故事(袁蕙珊沒有將劇中的背景翻譯成香港),《黨》既有令人疑惑之處,又有處理得教人共鳴之處。

 

疑惑之處

 

《黨》的故事描述五個背景、個性不同的八十後年青人,因「受夠了現今世代的物質主義,厭倦了被腐敗的社會牽著鼻子走」(宣傳單張上的故事簡介字句)便到一個無人的樹林過烏托邦式的生活,以擺脫世俗的枷鎖。筆者覺得這故事的前設與角色塑造是有問題,皆因五人在樹林所住的是爛屋和帳幕,並須靠斬柴生火來煮食或吃罐頭,他們不是參加三日兩夜的露營,而是要長期與林中的蚊蟲為伍,沒有機會賺錢及花錢,若有食物和日用品需補給,只好長途跋涉返回城中,換言之五人的樹林生活並不易涯,於我看來,應只有反資本主義、重視環保的理想主義者Clare(她主張以織籐籃來換取生活所需,由張貝琳飾演)才會真正享受所謂 “Freedom Creek”、烏托邦式的餵蚊生活;至於那個似是高薪打工仔的貪錢Andrew(葉萬莊飾)、性慾旺盛卻找不到性伴侶的Burt(陳俊飾)、沉迷吸大麻兼跟父母同住的Dwight(黃韋樂飾)和集冷酷性感狠辣於一身的背景神秘者Kerry(謝慧君飾),劇中始終沒有充足兼合情理的對白說服到觀眾──為何這四人肯拋下城市的生活習慣,跟 Clare一起於樹林涯漫長的住帳幕、餵蚊日子?

 

當然,Dwight跟Andrew其後於樹林發現大量大麻,不捨得走是合情理的;可是,Kerry只為了Burt 欲找性伴侶便殺掉他、Clare在Burt死後竟跟Andrew笑著喝咖啡、Andrew移情別戀Kerry後又殺掉Kerry……等劇情,亦沒有充足兼合情理的對白,交代、刻劃角色何以會變得如此狠心、衝動或怪異,使人對失控了的角色內心與外在大感費解,是編劇看人性看得太偏激嗎?還是編劇要放大槍械合法化在美國社會的可怕?對知道在香港藏槍拿槍是犯法的觀眾來說,是接受不到有人無故被殺後還笑得出的道德觀,《黨》的「美式荒誕」明顯跟港人的生活形態有一大段距離,而「無故被殺」的處理手法,亦無法象徵或令人聯想到社會上一些人,無故用殺人以外的各種手段去害人。相對而言,Clare為怕Dwight公開多宗樹林殺人事件而殺掉他,以及Hodge(鍾沛廷飾)這個「烏托邦入侵者」因為跟Andrew爭奪大麻田的生意利益及要揭發Andrew的罪行(Hodge自稱是大麻田地主),最終被子彈殺掉,便顯得較合情理;而Dwight跟初接觸的Hodge看似有仇的戲份,則應把Dwight的內心感受呈現得再具體、細緻一些。

 

共鳴之處

 

Andrew賣出大麻後便買入沙發、電視機、紅酒等現代化物品及奢侈品,放進樹林中,這劇情不禁令香港觀眾非常有共鳴,單是今年年頭便發生了為建高鐵而拆菜園村事件,近來則發生了為建豪宅而破壞大浪西灣景觀事件,不論是Andrew的行為還是現實的事件,皆指出人的貪念及帶來的發展、建設,會使大自然的生態或生活方式遭受摧毀,並印證不擇手段去賺錢兼強調「錢是換夢想的方法」(Andrew的台詞)的人,比樂於過簡單、環保生活的人(如Clare)往往有權有勢得多;Clare要在博客上隱瞞吸大麻、殺人的事實,就像現今的網絡世界總有很多假資訊流通,而大眾傳媒報導的新聞亦多預設了既定的政治立場。

 

從《黨不住的80後》的疑惑之處與共鳴之處得出一個結論,就是「愛傷處」若要如場刊所言般走「主力改編歐美舞台劇」的路線,應多留意所選的歐/美舞台劇在內容、主題信息和角色塑造上是否跟香港的時代、社會脈搏有關連(筆者便是因宣傳單張上的故事簡介好像跟香港的社會狀況近似,才被吸引入場),否則香港觀眾雖能透過該歐/美舞台劇對歐/美的社會瞭解得更多,但代價或會是對劇中的劇情特色感到一頭霧水。

 

細緻精彩之處

 

《黨》劇的演員班底是由專業和非專業演員組成,兩者的演技都很自然,能把每個角色的獨特性格演得很突出。《黨》的佈景雖因製作費少而顯得簡陋(跟《柯迪夫》的龐大精緻佈景是兩個極端!),但簡陋得來是見到張力行在設計上所花的心思──五位主角將一些罐頭和物件放在一棵大樹的樹幹上,樹肢最終截斷壓死Andrew這大反派,象徵人的願望跟貪婪往往會混在一起,導致惡有惡報,很值得反思;至於爛屋牆上的海報愈貼愈多,就跟Dwight的髮型在演出中段改變了一樣,能具體地做到一種「人心隨光陰流逝而轉變」的感覺,亦可見「愛傷處」在搞戲上的認真態度,值得讚賞。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會員。影/劇評人,熱愛各種藝術,討厭偏見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