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要被你記住》賣的是青春偶像愛情故事,難以奢求藝術深度,看其宣傳品設計已知大概:單張是周栢豪和楊淇裸肩大頭照,場刊則是楊淇從後抱著周柏豪騎在單車上——而這設計並沒有表達劇情和主題。這種設計,只要是楊淇和周栢豪參與演出的愛情劇就可以用了,粉絲見到自然會買票入場。但周栢豪其實只是主角之一,五個演員差不多平均分配戲份,以為他從頭到尾主導的超級粉絲大概會有點失望。
故事並不複雜,圍繞五個年輕男女的多角愛情:Ben(周栢豪)、明(鄭嘉俊)及勇(袁偉豪)分屬好友,勇的妹妹玲(賴亭甄)則一直暗戀Ben。勇和玲的契姐Suki是空中小姐,家人在加拿大,令Ben驚為天人,展開追求,但始終逃不掉不斷「拍拖分手拍拖分手」的慣性,最終仍是分開。玲之後向Ben表白,卻遭拒絶。勇性格吊兒郎當,比較被動,對Suki有意但直至後者與Ben分手後才敢開口,一夕纏綿後被妹妹發現,未能開花結果。喜歡拍照紀錄生活的明是眾人的聆聽者,因為他看來總是隔著一段距離看事物,旁觀者清,但他的抽離其實是隱藏著一個秘密,他是同性戀者,一直喜歡著勇——直至喝醉後的偷吻,勇離開了。幾個好友自此散離,直至明的死訊再次把大家牽引回來。
編導的心思主要放在敍事手法上,連番事件輪流由不同的角色視點講述,互相補充。好處是豐富了故事,觀眾對劇情可有更立體的了解,缺點則是有點拖沓重複,劇情沒有太大進展。多重視點敍事手法本身可取,但若想藉此制造多層次的效果,則需強調不同角色觀點之間的差異性,以及此差異性對人物關係造成的影響,從中營造張力。這一點,《我》劇可以做得更多。
不同角色敍述同一事件可以有出入,這樣可增加層次感,饒有趣味。例如第一段Ben和第二段玲的敍述及回憶,在一些細節上有出入。但這樣的差異無以為繼,似乎不是編劇著意之處,之後各角色只是變了補充前面的空白,劇情重疊處省略帶過,就使多角度敍事的手法變得平平無奇了。
舞台設計比年初首演時更精緻,卸去了牆壁,改為一樹、一門、數張椅子,在一個圓型旋轉舞台上,空間轉換更開放靈活,只要舞台轉動,角度轉變,演員走到適當位置就表達了場景的轉變。但編劇未有充份發揮場景的潛力,很多時候角色的心情、想法、做過的事都只以獨白表達,演員又沒有特別的肢體語言,就變了像廣播劇。另外,若劇本加強多角度敍事的元素,旋轉開放式的舞台的潛能就可以發揮得更多。
最大的問題還是劇情和人物的單薄。角色輪流敍述,只是滿足了交待前因後果的需要,以及介紹了角色性格設定。雖然宣傳品上寫了一句「一個剖開傷口來成長的愛的故事」,但故事最終只是化解了一場友誼危機,分開的朋友聚首,但未有深刻描寫幾位角色怎樣成長了。Ben仍然說自己是不談戀愛就活不了的人——為甚麼?沒有交待;勇變得更主動勇敢了嗎?不知道;玲仍然是很多「不明白」;逝去的明,因為性取向的秘密,一直比較淡然而抽離,少說話因而成為大家的聆聽者,是意外收穫,但他的回應只是其疏淡的態度的展現,說一些玄之又玄的話,似是而非,並不是真的幫朋友想通些甚麼。他的秘密被勇知道了,也被拒絶了,然後失去生命,也沒有經歷到同性戀者公開自己,並接納自己性傾向的機會。而Suki那種浮動無根的狀態也沒有好好梳理,以美女的姿態出現,帶著「空姐」的宅男想像,周旋在兩男之間,差不多只是慾望的對象。她以冷熱水輪流開的洗澡獨白,顯示了她的思緒混亂;到最後大家重聚時,連對白也省去了,也無以交待其心態轉變與否。
主題「我不要被你記住」也與內容不夠配合。在整體故事中不算重點,只是被提起過數次。「不要被你記住」是Ben與Suki分手,懷疑勇橫刀奪愛又拒絶玲之後,決意與這群朋友疏遠時所言,但這只是第一段的結尾。之後其他角色輪流敍述,時間不斷重覆,直到明最後死亡,才說不要被人記住。即是說,劇大部分時間是各人分開之前;直至分開後數個月的時間,某些角色確有「我不要被你記住」的想法,但各人重聚,勇和Ben拿起明一直抓拍的照片紀錄光碟時,最強烈的信息其實是「我要被你記住」。劇名似乎就只是一個「感覺良好」的標題而已。
總括而言,這是一台偶像愛情劇,角色和內容稍欠深度,也許不久之後就「不會被你記住」了。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