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樂」與李雲廸2010
文︰鄧蘭 | 上載日期︰2010年4月20日 | 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主辦︰香港管弦樂團
演出單位︰香港管弦樂團 »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日期︰5 - 6/2/2010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踏入2010年,「港樂」的演出相當密集,繼1月四個音樂會後,在農曆元誕前的一個星期內上演了五場節目,分別是兩場《港樂‧李雲廸音樂會》、一場《李雲廸音樂會》和兩場《廸華特的馬勒三》。筆者看了兩場李雲廸的演出。

 

2月5日的《港樂‧李雲廸音樂會》節目包括韋伯〈奧伯龍〉序曲、蕭邦〈E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和雷史碧基(意大利)之〈三幅波提切利的畫〉和〈羅馬之松〉。〈E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與〈奧伯龍〉序曲無疑是熱門之曲目,但下半場的演出,無論是作曲家或其兩首作品均是冷門之選,節目編排跟平日頗不同,但在廸華特的指揮棒下最終亦發揮出美滿成績。

 

不知是否為了配合〈E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的特色,〈奧伯龍〉序曲的演繹亦趨含蓄,全曲的戲劇性不強,但在指揮的經營下,尤其開始至中段反而滲出一份如仙界的幽靜與和諧。李雲廸演奏的主打曲目〈E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應該再次肯定其國際的音樂地位。蕭邦作品的特色在於快速而雅致、在難度極高處仍保持平靜柔和。李雲迪在這方面有其獨到心得,除掌握到樂曲四個樂章的變化,他按鍵的技巧也相當聰明。他的手指大部份時間保持掘曲,落點位集中在指頭,力度準而集中,音型實淨清脆有點像相機暴光的原理,聚焦點越細,精確度越準、畫面越清晰。在連串密集的快速樂段仍能粒粒音清清楚楚而又柔和得像不需用力一般。

 

在8號的獨奏會中,全蕭邦音樂進一步顯示其對作曲家的作品的心領神會。夜曲與馬祖卡舞曲與及波蘭舞曲旋律與調子差異很大,技巧要求卻同樣高,當中除節奏與音色的相應難度,還有對民族的忠誠及對國家的熱愛的思想,這方面李雲廸在其演繹中亦明顯較前有更深體會。在兩場音樂會中,李雲廸都表現出色。他的夜曲有如行雲流水,只偶爾在波蘭舞曲的快段有些音不夠圓潤;或可略提升幾首馬祖卡舞曲的不同變化,其他則接近完美。

 

當然除了李雲廸,港樂的表現也很重要,在〈E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中,指揮在讓獨奏充份發揮之餘,樂隊與獨奏也有很好的競逐和對答。在冷門的雷史碧基之〈三幅波提切利的畫〉和〈羅馬之松〉中,港樂更見凌厲,尤其在〈羅馬之松〉中。規模宏大的配器顯示出各樂組的豐滿音量和響而不濁的音質。四個樂章一氣呵成,但主題清晰分明,低音大提琴、單簧管、雙簧管、小號跟弦樂各領風騷。相反〈三幅波提切利的畫〉較輕逸、除第二幅畫〈三博士來朝〉像中世紀教堂音樂,其餘的〈春〉(第一幅畫)和〈維納斯的誕生〉(第三幅畫)的音樂並不像中世紀的音樂,有趣的是三幅畫顏色鮮明、人物豐富、畫面熱鬧,也頗有現代氣息。編排這作品在〈羅馬之松〉前先演,無論氣氛、結構和編製都更能讓樂團展示其規模和能駕馭不同作品的能力。在廸華特的捧下,「港樂」明顯做到這點。


(原載於2010年4月第49期《城市文藝》)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藝評人、文化工作者。曾當市場推廣工作,近年專注文化及藝術之推廣,評論範圍涵蓋戲劇、舞蹈及音樂節目;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