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話戲」主辦的「編要一試」為青年編劇提供一個平台,使有志於劇場寫作的年輕人,在編、導、演各方面得到充裕的支援後,繼而於第二屆青年編劇劇本寫作計劃中小試牛刀。同時,編劇在作品演出後,透過座談會,面向觀眾、藝評人、導演、計劃參與者等,即時接受多方的反應、建議、批評,亦是年輕編劇一次勇敢的承擔與嘗試。
計劃為期兩年,主辦單位提供的配套包括工作坊、講座、試演、即時討論作品等,實務性較高,不僅提升作品的可演性,亦鼓勵編劇與各方面直接溝通和對話,增加雙向交流。主辦單位鼓勵現場觀眾即場發表意見,雖然建議只是直觀的感受,但仍可刺激編劇多角度的想法,一方面加深觀眾對劇目的理解,亦有助編劇進一步潤飾、修改作品,使其更臻完美。其實,本地劇團藉著類似的活動或計劃,期望發掘潛質優厚的明日之星,承傳戲劇未來的發展,年輕編劇雖非專業,卻為劇壇增加新動力與新思維,值得業界及政府積極推動、發展、支持,故各大小劇團恆常向香港藝術發展局籌劃撰寫、圍讀、試演新劇本等形式的活動,但由於未能解決在推廣上的困局,如編劇及原創作品在市場上名不經傳,吸引力低;而活動以簡約讀劇形式進行,在缺乏觸目話題性的情況下,入座率欠佳,毋庸置疑。加上觀賞者以捧場居多,始終未能廣泛地拓展觀眾層,使上述活動或計劃,在資源方面,賠上人力和物力,在人才方面,甚或滄海遺珠,令觀眾錯失欣賞一個好劇本的機會,劇壇亦埋沒了一個優秀的編劇人才,此等不健康的狀況,卻經常地在本地劇壇出現,值得深思。
藝評人在是次計劃的角色,與電視台舉辦的「超級巨聲」、「星光大道」內的嘉賓評判有幾分相近,不過電視台的評判,憑著自身的知名度及在音樂上的經驗和造詣,直接指出參賽者缺失,不僅使參賽者受惠,亦加深了公眾在欣賞音樂上的認知,縱然部份評審意見過於主觀,偶爾偏頗,卻使一個平凡的歌唱比賽,在宣傳與教育上達致雙贏。相比之下,主辦單位特意邀請七位藝評人,分別出席每個作品的演後座談會,即時向各編劇給予意見、批評、建議,至於評論內容能否一矢中的,直接改善年輕編劇的不足,倒成疑問。當作品呈現在舞台後,藝評人能否針對性地向年輕編劇提供具建設性及高參考性的意見,或更深層次的指導,看來應以現職編劇更較適合,只要主辦者再輕微調節當中的組合,更可切合年青編劇的需要。
在編、導、演這三個崗位上,年輕編劇和參與演出的學員,於極短時間內,實踐了「試演」的成果,瑕瑜互見。當中青年編劇皆可放下歧見,互相觀摩作品,值得欣賞。不過,主辦單位在計劃後,如何持續培訓這批新晉,包括灌輸適切的戲劇理論及提供足夠的實踐平台,讓編劇充份地試練,則視為日後延伸計劃的另一重點。
(原載於2010年12月《藝訊》)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