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級巔峰之作——艾甘.漢源
文︰陳瑋鑫 | 上載日期︰2011年11月29日 | 文章類別︰藝術節即時評論

 

節目︰ »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世界文化藝術節)
演出單位︰艾甘.漢 »
地點︰葵青劇院演藝廳
日期︰18 - 19/11/2011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舞蹈 »

孟加拉裔英國編舞家艾甘.漢(Akram Khan)最近兩次來港演出,也是受「香港藝術節」之邀而帶來的雙人舞蹈劇場作品,先有2007年伙拍國際知名的芭蕾天后蕭菲.紀蓮(Sylvie Guillem)的《聖獸舞姬》(Sacred Monster),然後是2009年與奧斯卡金像獎得主茱麗葉.庇洛仙(Juliette Binoche)共同創作的《尋.你我》(In-I),不過兩次的鋒頭多多少少也被對手搶去。

 

事隔兩年,艾甘.漢再度來港,把最新,也是他首個長篇獨舞作品《源》(DESH)帶來「世界文化藝術節——游藝亞洲」作亞洲首演。這個八十分鐘的獨舞作品不單盡顯漢氏古典與當代的舞蹈技藝,也以半自傳的方式追溯上一代如何由孟加拉走到英倫,從鄉土到現代的心路歷程。難得整體演出精彩絕倫,每個段落相互緊扣,真摰動人卻不失幽默。

 

演出由艾甘.漢手提著燈進入舞台開始,藉著微弱的燈光摸索前行,走到台中一個從地面稍稍隆起的小丘,流露懷昔之情,然後提起擱在旁邊的大鐵鎚一下一下捶打於丘上,燈區也隨著捶擊漸次擴大至空曠偌大的台面。艾甘.漢接著於廣闊的舞台上舞出一連串以手部帶動的不同形體變化,以一人之力呈現出孟加拉街頭眾生相。從尋找、懷念,再將情感以擊地的方式外化,再走入街頭,當中轉接流暢,一氣呵成,很快就能帶觀眾一同進入舞者的世界。

 

DESH在孟加拉語中,意指「家園」,不過作品也不單單呈現孟加拉的今昔實況,而是透過舞者訴說家父的故事展開。其中艾甘.漢以顏料在剃光了的頭頂上繪出一「臉」,把自己的頭頂當成是父親的臉,娓娓道來一個個子細小的農村廚子的故事。艾甘.漢以靈巧的身體語彙把家父的形象演繹得活靈活現,細節如切菜與咳嗽都演得極為細膩,令人忘卻那只是舞者的頭頂而非一張真正的臉。

除了他父親的故事,演出中也有一段艾甘.漢跟小姪女說故事的情節。成長於英倫的小姪女鍾情Lady Gaga,對孟加拉傳統故事認識不多,於是漢氏就跟她分享一個有關小蜜蜂的故事。說著說著,漢氏自己也走進了故事中的童話森林……配合舞台上投影的單色手繪動畫,觀眾如同親歷故事當中,看著舞者上山下水,爬上高林,漢氏的形體跟動畫配合得天衣無縫,互動非常準確,令人驚嘆。

 

除了這段與投影影像共舞的段落外,最叫人印象深刻的還有尾聲一段,漫天布條從天而降,視覺上極為震撼。既呈現出孟加拉常見的大水降臨意象,也遙遙呼應鋪天蓋地的草木大地,舞者穿梭水土之中,思索大地源流。以簡約的布條配合燈光與舞台機動裝置,呈現出華麗而有機的動態,負責視覺設計的奧斯卡得主葉錦添功不可沒,他的魔法令整個演出在極美的畫面中完結。

 

作為一個獨舞演出,舞者孤身在偌大的舞台上起舞,觀眾的焦點盡在一個人的身上,稍有差池也會影響整體效果。在《源》的亞洲首演上,艾甘.漢演出穩定準確,舞動行雲流水,盡顯大師功架,觀眾無不激賞。當然,整個演出除了艾甘.漢、葉錦添及負責視覺動畫的Yeast Culture,整個創作團隊也值得恭賀。綜觀整個演出,每個元素都恰如其分,互相配合。

 

《源》於英國首演後幾乎獲得一致好評,多位權威舞評人更給予五星滿分,並譽為漢氏最佳之作。筆者只看過漢氏來港演過的幾個作品,難以評價是否其最佳之作,但我肯定這是我看過最流暢、結構及技藝俱接近完美的大師級獨舞作品!能夠在本地舞台上親身看到如此精彩之作,實是香港觀眾之福。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資深藝評人及表演藝術研究者,自1998年起於港澳不同媒體上發表有關劇場、舞蹈及視藝等評論與專題文章。曾任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項目經理(2015-2017)及香港舞蹈聯盟《舞蹈手札》編輯(2020-2021)。現職大專講師,並分別為香港舞蹈年獎、香港小劇場獎及 IATC(HK) 劇評人獎評審委員,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評論組顧問及舞蹈、戲劇、藝術評論界別之審批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