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天邊外劇場的一期一會
文︰草木 | 上載日期︰2011年3月2日

 

主辦︰天邊外劇場
演出單位︰天邊外劇場 »
地點︰天邊外自由劇場
日期︰11 - 20/2/2011
城市︰香港 »

劇場是一個空間,一個連結觀眾和演員的場所。不過在今天的主要演出場地,演出團體都只是過客。礙於制度和迎合不同的活動,場地的設計都偏向簡潔沒有個性,感覺是冷冰冰的。觀眾抱持消費者的心態,既對演出者的技藝有所要求值回票價,同時也是場地的租用者,在座位的小空間裏,有他們的自由,因此場地的規則正是剝奪他們的權益。

 

「天邊外劇場」卻是不一樣的空間,雖然委身於舊式工廠大廈,給人的感覺卻是一個好客而溫暖的家。位置並不好找,不過在智能手機這麼普及的時代,其實也沒有甚麼困難,而且距離太子地鐵站也不遠。有別於一般的劇院大堂,純粹是一個等候區,這裏是一個很舒服的客廳,有沙發,也提供飲品小食,還有應節的桃花。演出前當然是鬧哄哄的,演出後觀眾也不願離開,台前和幕後都會走出來和觀眾見面,大家都很珍惜這相聚的時刻。我也去過不少這類型的小劇場,劇場外的空間是他們創作的空間,難免有些凌亂,給人的感覺是圈內人的「私竇」,外人是會格格不入,但這裏並沒有這樣的感覺,新知舊雨無任歡迎。

 

今次的演出集合團中七位成員的十個創作。用上《剩女餘男》這個劇目,源頭當然是網上熱爆的港男港女典型,這些都是團員會有切身體會或者有感而發的題材。十個作品最大的優點是讓觀眾感到他們是用心創作,分享他們的感受。作者不單是描述剩女餘男的現象,還有心去為標籤下的人物平反。其中的殯儀男和巴士迷是其中的表表者。當我知道《愛.巴士》的作者是一位女生時,更令人感動,因為他們一向是被嘲笑的對象。

 

當然作品也有一般類似創作的毛病,有個人的想法但沒有故事性和情節,結局也缺乏驚喜,當然長度是一個原因。以獨白為主,甚至兩人的對話也是一篇篇敍述、自說自話,對演員的發揮是有很大的局限。不過這些挑戰都被導演化解成舞台的美學形式。只用幾張椅子,便可以把舞台化成不同的場景,大大縮短換景的時間,十個創作也一氣呵成。至於演員的台位和椅子的擺放,不單充分利用舞台的深度和闊度,更表達角色的關係。其中嫁衣一段,兩個單身女子從剛剛認識到分享心事,椅子的距離表達二人的進展。至於《愛.巴士》一段,兩人雖然在一輛巴士內對話,不過兩人是坐在不同的方向和排列上,反映兩人生活在不同的世界,到兩人終於坐在一起時,正可互相了解,關係也告結束了。至於燈光方面,不但和簡約的舞台風格配合,而且能夠在狹小的舞台劃開不同的空間。配樂沒有喧賓奪主,既貫穿了劇情,但留給觀眾的始終是一幕幕的畫面。

 

陳曙曦是劇團的藝術總監,團員大都接受過他的戲劇訓練。無論他在本劇的參與程度多少,都令人感到他的影子。他給我最深刻的印象很多時是源於他的角色,去年他在《防疫禁區》的醫生角色,和男主角同樣愛妻情切,但表現得冷靜,感情內斂。正如本劇中的港男港女典型只是開場白,人的感情是出路,沒有刻意發展成鬧劇。

 

觀眾購票入場,演員謝幕,從此兩不拖欠。「天邊外」希望的不是一個消費的關係,而是通過感動觀眾,爭取支持。其中可以捐款,也可以參與他們的企劃。演出後很多觀眾留下,那種友朋相聚的感覺,的確比現在流行的演員還未謝幕就匆匆「快閃」的情況美好得多。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