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一天看了兩個演出,兩個演出都只有一個男演員,兩個男演員都從自身經歷啟發創作靈感。一個是趙堅堂的默劇演出《40周懷孕日誌》,另一個是郭偉豪的《大成小士多》。
先說趙的《懷孕日誌》。知道趙剛榮升父親,之後知道他創作了這個演出,作為一名女性(而且是母親),心裏先感謝他對女性的器重——明顯地懷孕經歷刺激了他的創作意慾。設計層面方面,舞台設計有心思:白色圓形的演區加上一個紅色的半圓(可當椅子),像切開了的熟雞蛋;背景一個像說話方塊的背幕,既方便投影錄像,亦像一個子宮。設計既切合演出亦能刺激觀眾的聯想。錄像成功地為演出作了「備註」,如主角的一些心底話或給母親的信之類,既幫助演出又不會喧賓奪主。配樂設計亦出色,不同情節表現出不同情感與節奏,並成功地幫助演員講故事,如懷孕少女找工作,甚麼工作也願做但因懷孕被拒,音樂與默劇配合得恰到好處。趙的默劇技巧出色,他飾演一個意外懷孕的少女,縱使不知胎兒的生父是誰,但仍決定做一個單親媽媽。當中趙亦分飾不同「不肯認賬」的男朋友。其中首次聽到胎兒心跳的感動、懷孕期間的各種憂慮、胎動以至夢見自己生產之後殺嬰的瘋狂情節,確能引起有經驗人士的會心微笑。
但在取材方面,不少觀眾也有同一疑問:剛榮升父親的趙,為何不以一名有丈夫的懷孕媽媽做主角,而創作一名身邊沒有男性的單親媽媽?爸爸雖然不用經歷懷孕與生產之苦,但仍是人生一大轉變,當中苦與樂實有不少值得取材之處,趙這個選擇會不會是捨易取難?在演後座談會提到這個取向,趙倒答得坦白:他認為單親媽媽跟已婚但丈夫經常不在身邊的媽媽情況其實差不多,一樣值得關注;而且以演出形式(默劇)而言,他認為飾演單獨一人的單親媽媽,相比有丈夫的懷孕媽媽較少需要一人分飾多角的場次。依他個人經驗而言,多角的默劇場次,故事或情感的探討相對不能太深入。因此他便作出了這個取捨。
趙這個取捨是否一個最好的決定見仁見智。不同的表演形式(說話不說話;獨腳戲或對手戲以至群戲)當然各有優勝的地方,但在選擇表達形式與取材方面,應以何者為優先考慮?就以《40周懷孕日誌》而言,演出技巧、佈景設計、配樂等均有水準,但內容卻感動不足。若果趙以(說話的)獨腳戲形式,一人分飾多角(這方面他手到拿來),訴說初為人父及人母的感覺(對他來說理應更貼身),演出應該更精彩。
同樣一個人在台上說故事,郭偉豪的《大成小士多》則一人分飾多角演不停。
郭家開士多,雖已結業但他的記憶尤在。郭以士多作起點,配以歌舞訴說自己的成長故事,演出活潑「生鬼」娛樂性豐富。開場前播的陳年舊歌(包括徐小明原唱的〈青春豆〉)、談士多、喝樽裝汽水換禮品、唱梅艷芳、看電視劇《山水有相逢》……無疑能勾起六十後及七十後觀眾的集體回憶。這個演出的表演形式與取材明顯能相輔相成:獨腳戲加上成長片段,不用長篇大論起承轉合,只求點到即止娛人娛己。知道郭師承詹瑞文,其演出亦充滿詹的影子;長遠而言,郭倒要想想建立個人風格的問題。
《大成小士多》這個演出,最基本的要求——娛樂觀眾是做到了!但有沒有辦法讓觀眾集體回憶之餘再多一點思考?或於眾多片段之中理出一個脈絡?演出末段提到雙親遇到電話騙案,郭問為何雙親仍當自己是個孩子……這一類較重情感的個人成長情節,若果作更深入的發展,刺激觀眾反思自身的家庭關係與成長問題,整個演出應該能提升到另一層次。
突然想到陳曙曦多年前的獨腳戲《床底事》:他從床底找來不同舊物,勾起不同往事。當中提到「六四」一段,他突然不發一言地離開演區……筆者今日依然記得,那便是情感上較深入的描寫得來的效果。
「出賣自己」創作獨腳戲是不少出色演藝工作者的必經階段,請兩位繼續努力。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