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en彰顯人們沉迷科技產品
文︰何俊輝 | 上載日期︰2011年7月5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節目︰iMen »
主辦︰TOMOTO
演出單位︰TOMOTO »
地點︰BOX THEATRE (旺角砵蘭街180號東京銀座商場2樓)
日期︰24-26//6/2011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溫詩燕與徐兆康導演的「TOMOTO」編作劇《iMen》,嘗試以既富戲劇性又富生活感的台詞、場面,將一個個港人沉迷智能手機及社交網站的片段呈現出來,讓觀眾反思本來促進溝通、增添樂趣的科技,何以會變成主宰人們生活模式、帶來各種壞影響的東西。

 

《iMen》劇首處理得十分精彩,八名外星人誓要地球人沉迷智能手機,從而達到侵略地球的目的,想像力豐富。接著外星人將智能手機的熱潮跟連鎖式店舖、收樓集團、皇后碼頭消失構成的壟斷/霸權相提並論,充分體現壟斷/霸權使消費及生活上應有的多元化、人情味受破壞。另外,觀眾入場前已將自己的facebook戶口放進劇團的facebook版面,演出時便利用銀幕把觀眾的facebook資料公開,令人深刻體會社交網站難免犧牲個人私隱。然而劇中提及仍有甚多人沉迷上網,不是渴求別人關心自己生活裏的大小事情,便是愛塑造能吸引網友的形象,當別人少留言時便感到不開心,這情況就跟劇中人熱衷玩i-phone的各種虛幻遊戲一樣,徹底反映孤寂和無聊常佔據著普遍都市人的心靈。

 

《iMen》有些片段具巧妙的情節,但基於整體上欠缺恰當的鋪排及吸引的講故事技巧,便不能有力地將要表達的東西變成亮點,並拖慢了戲的節奏。例如劇中以「兒童劇」的方式彰顯小朋友因過於沉迷科技產品而不懂穿鞋,台詞有理應刪減之處,對家長的缺(過)失卻欠缺刻畫;至於一個男角色用兩部i-phone跟三個女友溝通繼而見一個類似精神科醫生的人,則有太多瑣碎、教人迷失的枝節,戲的高潮位處理得突兀,把戲的訊息掩蓋。

 

劇中八名演員各有一段時間剖白他們對智能手機及社交網站的看法,於是表達能力高的演員會帶來出色的台詞,例如有演員說i-phone等於「廉價K仔」(如毒品般易使人上癮)便教人拍案叫絕;相反表達能力低的演員就會如劇末屢次重複的間場音樂般,予人沉悶的感覺。

 

《iMen》在旺角區一個購物商場內的小劇場演出,筆者據聞此劇場於今年十二月前便約滿停止運作,故此劇場的搞手「TOMOTO」劇團決定頻密製作演出,這就可能成為《iMen》劇本未夠好的原因,因為好的劇本始終需要較長時間孕育。筆者覺得在購物商場辦小劇場,有機會吸引到一些從不入劇場的人看表演藝術,但若欠缺了商界與政府的支持,包括在場地供應和宣傳上做得足夠,這藝術普及化的良方肯定跟以往不少本地文化藝術雜誌一樣,無法延續下去。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會員。影/劇評人,熱愛各種藝術,討厭偏見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