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泥戰爭
文︰Obi | 上載日期︰2011年7月11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節目︰豆泥戰爭 »
主辦︰香港話劇團
演出單位︰香港話劇團 »
地點︰香港大會堂劇院
日期︰6-15/5/2011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豆泥戰爭》描寫兩對中產夫婦因兒子爭執而會面,四人最初客客氣氣,但文明談判轉眼變成吵鬧,兩對夫婦之間的縫隙顯露,結果四人撕破面具,爭執比十一歲孩子打破另一孩子的一雙門牙更嚴重。

 

作為一齣翻譯劇,翻譯保留了角色的法文名字和部分名詞(如地方名或甜品名稱),沒有嘗試「本地化」為觀眾帶來親切感,因為沒有特別需要:故事描述的夫妻關係和兩性問題是現代社會已婚或有長期伴侶的人有所共鳴的,可謂放諸四海皆準,刻意本地化可能得不償失。

 

天下間父母也深信兒女沒有錯,縱有差池也是迫不得已錯不在己。但為展示自己是明白事理懂家教的好家長,在這種場合也會自以為高尚地包容和忍讓對方的錯失。四人之中只有律師最不在乎:他的專業就是爭執,聽他的電話對話便明白:他天天在法庭為私利而大話連篇,理論上應該最公正的法律之戰原來最腐敗。他相信兒子打傷別人也沒甚麼大不了,對自身利益沒有幫助的人(亦即是這對夫婦以至自己太太),實在懶得討好。而最可悲的是,這個理直氣壯的法律巨人原來不堪一擊:太太一怒之下將其電話丟入水中他便一敗塗地。

 

商人丈夫最初為配合太太而文明講理,但原來他把孩子飼養的倉鼠私下遺棄街頭,還無知地以為小動物仍有能力適應新環境;到後來懶得再「演戲」,便以粗人自居以示對自鳴有教養的太太不滿。一直表現得最溫婉最有教養的財務顧問太太崩潰得最厲害:各方壓力已令她喘不過氣,先有生理反應——嘔吐,還剛好吐在貴重的畫集上;之後更忍無可忍地將丈夫的電話丟入水中,對於自己兒子打傷別人兒子大聲讚好,最後更將鬱金香打得落花流水。

 

一直深信自己有教養的作家太太堅持兩名孩子應該見面,用和平的方式解決問題;認為對方兒子必須真誠地反思己過並道歉;為事件發表聲明(並咬文嚼字)……但隨著談判「破裂」,她亦瘋狂得把對方太太的手袋丟掉。然而她在劇終仍用電話跟女兒說謊:逃走了的倉鼠應該已經快樂自由地生活。最後一刻仍努力為孩子建立一個完美世界,到底是可悲還是終極偽善呢?觀眾可以自行決定。

 

故事中代表文藝修養的珍藏畫集,代表現代文明的手提電話,代表真、善、美的白色鬱金香,在人類最原始的私慾與憎恨面前,被糟蹋得體無完膚,令眾角色與觀眾哭笑不得。

 

劇本精彩無容置疑,最出色之處是兩對夫婦的角力可演變出不同的對立組合:一時夫婦同心抗敵;一時兩男一伙投訴太太;一時兩女又惺惺相惜。處處顯示成年人在接受過教育、人生閱歷豐富的情況之下,互相廝殺起來比小孩子更恨更毒。

 

有一個出色的劇本,仍要有導演與演員及其他設計師的配合,才能成就一齣好戲。《豆泥戰爭》全劇只有一場一景,導演要掌握節奏、設計台位,演員要處理大量對白。幸導演與四位演員全是高手,令此劇大放異彩。財務顧問太太一角比其餘三人更複雜,反差最大,而彭杏英的演技精湛,由溫柔克制到玉石俱焚,掌握得恰到好處令人難忘。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專業會員。